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画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它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课堂"留白"能让师生都有自己思索、开创的空间,让课堂教学更能与时俱进.课堂犹如一幅画,适当地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展示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
国画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它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课堂“留白”能让师生都有自己思索、开创的空间,让课堂教学更能与时俱进。课堂犹如一幅画,适当地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展示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之美。那么,数学教学如何效仿“留白”这一艺术特点,给学生留出思维...  相似文献   

3.
孟宪平 《师道》2003,(3):35-35
有人把教学活动比作一首诗,有人把教学活动比作一幅画。其实,教学是诗与画交融的师生活动,教师在诗中走,学生在画中行。一位教师在执教语文课《我与地坛》时,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想。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诗:“人生是一棵树,要经受风雨的洗礼……”分明是一幅寓意深刻的画;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解说着人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曲折历程,分明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教师和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着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又创作出了新的诗篇,新的画卷,这一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  相似文献   

4.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教学《江雪》一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画中诗、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使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拓展组诗,不仅让学生迁移了学法,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传承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国画代表了我国国家的艺术气息,即包含了国画的表现形式,又包含了国画的特点。以国画的表现形式来讲,对国画的运笔和用墨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对于一些特别工具材料的运用,如国画笔、墨、颜料、宣纸等。由于国画的构图原则是散点透视,这一原则让国画在表现形式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可以自由展现,其灵活性非常大。又由于在国画中,其诗、书、画、印形成了整体的结合,让画面得到了足够的丰富,充分展现了其艺术魅力,对国画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一步的开拓。对于国画的审美特点来讲,以形写神的含蓄美、融情于景的意境美、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形成了国画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丽云 《福建教育》2022,(26):36-37+46
<正>写意国画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教育价值,成为发展初中生艺术语言和精神追求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初中生偏爱写实作品,对“画不像”有焦虑情绪。这是初中生的认识误区,所以给他们传授写意国画“画神写意”“概括凝练”的艺术特性十分必要。然而,当下初中写意国画的教学还存在若干不足。如,对写意国画的形制、内涵、意境、理念理解不足,没有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意蕴,使教学流于表面;对写意国画独特的绘画体系和刻画方式很少系统讲解,只是片面地让学生临摹学习;受限于资源不足,教师没有将学生练习与相关赏析相融合,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等等。弥补写意国画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实效,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水墨改画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运用传统笔墨语言改画其他画种,以一种绘画情趣表现另一种绘画形式,有趣生动。既能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包容和博大,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水墨工具表现画面的兴趣。让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尝试国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的美术能力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初中美术国画课程的教学比较强调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某一技能的反复训练,使得原本应该快乐的课堂,却让学生苦不堪言,使学生普遍感到国画很难学。笔者经过观察和实践研究,将徒手画造型技法融入初中国画教学之中,通过巩固基础技能,融合不同作品,掌握国画技巧,进行多种画法尝试,尝试二次创作,生活事物延伸等方法途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基本解决学生在国画动手创作上感到困难的问题,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本文还分析了学生在国画课程学习中的困难瓶颈,最后说明了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且小学生对于画的感知能力要远比文字强得多。因此 ,在教古诗时 ,我便采用了“引诗入画 ,以画解诗 ,由诗为文”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 :引诗入画。即让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查阅字典和其它资料 ,初步弄清诗的含义 ,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 ,大胆想象 ,用彩笔绘画一幅《山行》的图画。第二步 :照图解诗。正式讲课之前 ,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作业 ,如对诗文内容难点、重点、疑点理解错误 ,把它们张贴在黑板上(要事先与该生商量 ) ,让学生们观察 ,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利用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更多传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可尝试以葫芦为载体,以儿童画、装饰画、国画、书法为表现形式,依托“葫芦画”及其主题活动进行研习与探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从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国画的特征,从表现形式来看,国画笔、墨、颜料、宣纸等特殊的工具材料决定了国画的运笔和用墨变化;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构图原则,使国画的表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灵活;国画中诗、书、画、印四者的统一和融合,既丰富了画面的艺术魅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国画的表现形式.这三种基本的表现特征的统一最终形成了国画特殊的审美特点:即以形写神的含蓄美、融情于景的意境美、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相似文献   

12.
①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石永明及其他领导与小演员们合影。②动力区艺术节风华学校专场。校领导和学生合影。③道里区河图小学校师生现场表演地画大赛。④哈铁分局第二中学学生表演《铜管乐合奏》。⑤哈尔滨市中小学生国画比赛。⑥平房区友协一校举办的“欢乐今宵灯  相似文献   

13.
房晶晶 《亚太教育》2020,(6):122-123
中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应重视中国画教学,引导学生赏析国画,以培养图像识读能力;引导学生品鉴国画,以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创新国画教学方法,以培养创意实践能力;挖掘国画作品意蕴,以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到中国画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所见》是一篇诗配画课文。如何通过诗和画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诗意,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为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特点,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5.
初中古诗词教学是介于小学丰富的感性积累与高中理性的鉴赏分析之间的过渡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定位模糊,随意,教学手段单调枯燥,而且新课标实施策略对此又简单笼统,致使初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流于形式,兴趣大被挫伤。笔者努力尝试"为诗配画——为画配诗——以画论诗"的诗画共赏平台来进行探索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6.
《画》这篇课文是一首诗。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字,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首诗谜,书中虽有插图,如果教师不加点明,小学生是不容易从读诗中猜出诗的谜底就是“画”。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把谜底猜出来。但是,学生猜出了谜底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何帮助学生通过“画”去理解课文语言,又通过课文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欣赏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与学生生活经验恰恰相反,在生活中,山远看无色,水近听有声;人来鸟飞,春去花也谢。而诗中却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对此,小学生是心存疑窦,不能理解。所以,教师应着着帮助学生从具体现象去作抽象思维,讲清自然现象与艺术的关系,让小学生从疑问中求知。  相似文献   

17.
许多酷爱美术的中师学生,只重视画画技能,不重视学习理论,只追求“画啥象啥”,丽忽视对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探讨。学习绘画有画得很像的本领是最基本的道理。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其艺术性是很高的。中师《绘画》课本中的好多杰出国画作品,相当多的同学不理解作品美的内涵。有的同学看了某一幅名画,连声说“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之所如此,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美术鉴赏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国画艺术的神、情、意、趣,供师生和同道们参考。 一、国画艺术的“神” 可染大师有一方图章叫“不与照像机争  相似文献   

18.
在诗画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能有更高的画作水准,学生在绘画中能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将感情蕴含与画中。因此,通过对美术教学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诗与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吴永香 《学语文》2008,(2):50-50
古典诗歌.以其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丰富、动静相宜的生活画面,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诗歌画面的生活化教学,抓住“诗中有域”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画面,看画悟画,再走出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四月水乡,春色满园,草长莺飞。日前,潜江市南门河游园广场上古乐悠扬,书声琅琅,百名学生同台吟诵《三字经》《弟子规》片段。拉开了“潜江市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183;清明诗会”的序幕。随后,来自园林城区的部分中小学校师生代表通过诵诗、舞诗、吟诗、赛诗、画诗、赋诗、演诗、考诗、唱诗等形式,展现了3年来潜江市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