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安康市富硒魔芋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魔芋既具有魔芋本身的保健功能和高粘度高持水性等加工特性,又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富硒魔芋产业开发的条件得天独厚。安康魔芋产业在国内虽具有基地、加工、市场和技术优势,但仍存在优良品种缺乏,病害发生严重,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科研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推动安康市富硒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在富硒魔芋种植上选育优良品种,建设种芋基地,研究病害机理,控制病害发生,制定技术标准,探索产业模式;在加工上研究低硫魔芋片生产工艺,研发富硒保健食品、医药保健制品、魔芋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提高魔芋产品硒含量技术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焉耆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硒土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本文在对焉耆县富硒产业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焉耆县富硒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焉耆县富硒产业发展的路径,对于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硒资源的基础上,健全焉耆盆地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富硒产业是安康最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强市富民产业。通过分析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现状,认为应把安康富硒茶作为富硒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并通过积极筹建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局、加快“安康富硒茶”市场准入认证、适时组建安康富硒茶集团公司、打造安康富硒知名品牌和制定突破发展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安康富硒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富硒产业突破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康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康被誉为“中国硒谷”、“天然生物基因库”等,拥有发展生态富硒产业、开发富硒产品的先天资源优势。在分析安康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打造安康生态富硒产品品牌和“中国硒谷”地域品牌服务,引领陕南山区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以宜春市富硒农产品品牌建设为研究个案,对富硒特色农产品购买意愿和品牌形象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品牌形象ARAIL模型理论为研究假设,探索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策略体系,提高品牌吸引度、品牌认知度、品牌活跃度、品牌认同度和品牌忠诚度,化解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与传播难题,打造亮丽的“宜春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6.
《安康学院学报》2013,(6):F0002-F0002,F0003
10月25日,由陕西省科协、安康市人民政府、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主办,安康学院、安康市科协、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安康市富硒食品产业协会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安康富硒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来自北京、陕西、湖北、江苏、广东等省市的26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俊哲,市政府副市长巨拴科,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黄骁勇,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陈祥友,我校校长王兴林,副校长杨行玉、向纪明,以及从事富硒食品教学科研的部分师生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能驱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物流产业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大量优质人才和资本流入,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当前,物流产业发展尚受局限,主要表现在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同步、不协调,地方政府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有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尚未完善等方面。因此,可以采取加快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流动,加大政府对物流产业扶持力度,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等对策和措施,以充分发挥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区域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抓住区域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服务产业经济的专业集群建设,使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区域产业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区域间的产业整合成为促成区域整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本文中,笔者论述了多种实现区域间产业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如积极吸引外资、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但本文着重强调了智库产业在推动新经济下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关键作用。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以智库为载体,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为源动力的智库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并逐渐成为区域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智库产业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汇聚区域高端智力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其承担的前瞻性政策储备与开创性体制创新的职能亦服务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智库产业区的建设应当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0.
以钝顶螺旋藻为载体,以硒浓度、锌浓度和添加方法为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富锌、富硒钝顶螺旋藻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在钝顶螺旋藻培养液中加入硒浓度为8 ug/mL、锌浓度为7 ug/mL,加入方法为低水平培养4天(加入浓度的一半)、高水平培养4天(加入剩余一半),为富锌、富硒钝顶螺旋藻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锋  李铁伦 《天中学刊》2002,17(2):51-53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仍是区域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而且不同类型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仍须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  相似文献   

12.
张贇 《培训与研究》2003,20(2):68-71
高等教育产业性理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本从对高等教育产业属性分析入手,阐明了高等教育虽具有产业性但产业化提法不合理,以及应从引入产业机制、采取分类管理、进行制度创新、推进国际化竞争等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性。  相似文献   

13.
寻甸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运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该县的地理、资源和经济状况进行剖析,畜牧养殖业、特色农业、精细磷化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只有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挖掘不同区域的开发潜力,发挥在自然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和政策上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高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与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历了国家示范专业建设后,高职专业建设面临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基于产业、行业链拓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整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领专业建设,构建高职毕业生上升通道与接口,专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双轴驱动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划分,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潮下,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问题备受关注。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但发展的市场和前景广阔,对带动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科研方法,探寻该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优势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科技教育优势、旅游资源条件、丁业基础优势和政策条件等方面.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选择陕西省优势产业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带动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融合,是高职高专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专业的结构调整只有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高职教育才有出路,才能彰壶特色,富有生命力。本文从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内容、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是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港产业集群是全球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并集聚的结果,东莞因其区域和产业特点,临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章在分析东莞沿海产业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东莞应立足长远,加快港口建设;加快镇区整合,统一规划临港产业;强化临港产业布局,促进临港产业聚集;提升临港服务业,多方位配套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建设临港专业市场,促进市场聚集。  相似文献   

19.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点分布比例与区域三次产业生产的总值构成比例差异很大;专业同构性较严重,特色不突出;重点(建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环保类专业及专业点的设置数量较少。因此,武汉城市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高职院校应依托区域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与高效化,既是经济发展自发演进的趋势,又是区域政策制定者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目标。而作为珠三角一体化先行区的广佛肇经济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区域合作的一个利益共同点,进而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产业之间的相协作与关联。分析了广佛肇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突出问题,提出可从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加强工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区域内城市间分工协作等方面对广佛肇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