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评价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和难点。英国学者彼得.卡坦斯(Peter Cuttance)1992年提出的学校效能评价模式(即卡坦斯模式)包括学校层面输入校正模式和学生层面输入校正层面,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若想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适合我国目前学校运用,需要将这个模型由一阶段一维二层评价模型拓展为二阶段三维三层的学校效能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学校效能评价的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学校效能评价的增值理念与净影响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学校层面校正评价模式",对一所初中进行了试验性学校效能评价,得出了与传统学校绩效评价完全不同的结果,为进一步在我国开展学校效能评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不只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还会涉及对课程开发整个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校背景分析的评价、对学校投入的评价、对每门课程科目方案的评价、对课程实际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如此纷繁芜杂的评价要点如何通过一条清晰的线索整合起来,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各种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组成的。在前期不断探索与改进的基础上,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借鉴CIPP模式,逐步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既具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的学校评价方法,本研究选取某省544所中学2006年至2010年高考成绩,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单一学校、某一区域学校的效能增值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不同学校群体之间的效能增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学校在学科、总分及不同年度的增值表现不同;同一区域的学校在学科、总分及不同年度的增值表现也不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在效能增值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增值性评价是目前较为科学准确的衡量学校效能的方法。美国是世界范围内增值性评价开展最早、模式较为完善的国家。本文以俄亥俄州的增值性评价模式为代表,从数据来源、模型使用、控制变量、增值网上系统、增值分数的应用五个角度对美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并指出美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于建立我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认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和整体规划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对若干学校典型案例的梳理,以育人模式结构理论和教育评价系统理论为基础,提炼出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校育人模式变革的价值与路径,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在育人目标层面引导学校具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机制保障层面要求学校评价体系融入育人模式变革,促进教师在管理和教学等层面的育人模式变革,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协同育人氛围的形成等四方面。  相似文献   

7.
CIPP评价模式又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个评价环节组成,是在泰勒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的。其中,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为计划决策服务;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目标之后,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为实施决策服务;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终结性评价,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8.
CIPP模式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Context,Input,Process,and Product Evaluations)四种评价英文缩略语。该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本文在简介其理论进展基础上对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虚拟教学团队的概念与输入(input)-过程(process)一输出(output)的模型为研究工具,分析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共享《光伏技术与应用概论》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模式,探讨了教学团队的目标设计、实施过程和团队效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效能研究的兴起为教育评价的改革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教育增值评估是目前学校效能评价领域较为科学合理的一种方法。本文在对某市高中语文进行增值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认为,多层线性模型是较为有效的教育增值评估模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入学时的语文成绩以及学生的性别对于其高中语文学习有显著影响;学校学生的平均入学成绩、学校的规模以及学校的文理科比例对于学校的语文增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构建混合式学习绩效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及访谈的方式收集样本,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4个层面对混合式学习模式效果进行评估。数据分析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绩效优于传统学习模式绩效;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校效能研究的深入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学校效能增值评价日益成为学校效能评价的主流。以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适应性为学校效能评价的指标,运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85所农村初中进行增值评价,发现:在提高学校效能方面,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按原始分数获得的学校排名与按增值评价获得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间的学校效能显著相关;学校效能在不同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习基础仍然是造成学生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学校基本条件对学生学业成绩作用明显等。据此,提出有利于提高学校效能的建议,如以增值评价为手段,建立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教师应针对不同起点学生因材施教等。  相似文献   

14.
增值(VA)评价和学生成长百分等级(SGPs)评价均以学生的成长评估学校效能,但二者的评估理念、统计技术、评估结果又有明显不同。为此,基于绝对进步理念下的VA与相对成长理念下的SGPs构建为评估学校效能的新框架“VA-SGPs”。在新框架指导下,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HLM、SGPs模型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超过70%学校在两种评估理念下的学校效能排名相差较大,且带给学生绝对进步较大的学校可能是带给学生相对成长较低的学校;在认知能力方面,超过40%学校在两种评估理念下的学校效能排名相差较大,认知能力上的高效能学校在学业成绩上可能是低效能学校。这说明新框架下的双维评估结果具有互补性,即双维评估理念具有发现非传统意义上“好学校”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校效能研究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校效能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效能的内涵;2.有效学校的特征与影响因素;3.学校效能的测量与评价模式;4.学校领导对学校效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效能研究与教育过程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校效能研究与教育过程评价●张煜孟鸿伟一、学校的效能与评价学校效能研究(SchoolEfectivenessRe-search)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如今,随着研究分析方法的日趋成熟与完善,该研究不断地得到深入与发展,在其研...  相似文献   

17.
CIPP课程评价模式是在课程评价中将背号、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与泰勒模式(行为目标模式)相比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文章在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引入CIPP评价模式,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等实践环节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效能评价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模式。所谓效能,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管理措施和教育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产生影响。效能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增值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它有助于真实反映学校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何种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是其发生与进行的主要场所。基于学校的实际问题,从学校的具体情境中出发,在操作层面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专家协作、愿景规划、提升素质、结果评价、实践反思和科学研究6个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循证支持”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理论基石,也是美国实现校长评价科学化的关键密码。“校长效能循证研究”和“校长效能评价模型”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具体内容。其中,校长效能循证研究以“校长领导影响学生成绩的方式和效果”为主,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第一类证据;校长效能评价模型以“马尔扎诺聚焦型学校领导评价模型”为主,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第二类证据。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循证支持研究对我国校长评价的改革具有以下两点启发:一是以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来提高校长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警惕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量化至上”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