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清代呼和浩特地区的手工业,目前尚无专文论及。本文利用所接触到的史料,对清代呼和浩特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表现、特点、意义和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曲折沧桑的发展历程“,黔东女性文学”终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运而生。随后,黔东女性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发展景象。黔东女性文学的优势文体——散文和诗歌继续稳步发展,后起文体——小说和评论发展迅速,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预示着黔东女性文学即将迎来历史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主要从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上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可以从历史经验中为今天铜仁市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黔东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已经形成一定的阵势,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且创作出大量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考察黔东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利于推动黔东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开放海禁之后,潮汕地区海上商业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港口口岸经济迅速崛起,带动了地域性的各行各业发展,尤其是手工业产品由于出口或外销的拉动,对其生产的发展影响就更为直接。清代潮州较具规模的盐业、矿冶业、制糖业、纺织业、陶瓷业及其他手工业的发展,直接地促进了潮汕地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清代前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水平,及其发展迟缓的原因作一些探索,以期引起史学界进一步的研讨。清代前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经济出现了许多与以往所不同的新趋势和新  相似文献   

7.
9-10世纪,中亚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纺织业普遍发展,纺织品的质量极大提高;造纸业进一步发展。农牧林产品的加工形成了地区特色产品。大量采矿,矿产加工业也相应得到了发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亚的城市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论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梵净山,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梵净山实属全国唯一的弥勒道场,充分开发利用,对黔东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铜仁学院自身办学方针等方面的需要出发,论证了该院增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必要性。文章认为,在该院增设此专业,不仅可以满足黔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促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的扣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清代益阳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黄河三角洲的手工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中,制盐业、纺织业、草缏业等低成本的轻工行业较为繁荣发达。尽管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地域和行业布局不够均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印记比较浓重,但是,晚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发达的手工业经济,却在上关国计、下系民生的重大领域,发挥着独特的富国强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山西家庭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甚至出现了由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其在增加产品总量,扩大市场规模,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消费需求方面,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中叶以后及清康熙以来,湖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工商业较繁盛的城镇和市墟。这些城镇市墟大多分布在湖南水陆交通便利之处,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经济作物的商品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市场。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东北的沿海贸易始于康熙中叶,乾、嘉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等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则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道光、咸丰时期的商业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城市手工业的发展,二是商品流通的活跃.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这在传奇小说中有生动的描述.然而,从道光时期起,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城市表面的繁华难掩末世的浮靡,此际的传奇小说中弥漫着一股江河日下的社会气息.在这个"千古变局"的动荡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社会风俗都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之中既有传统的牵扯,又有现代的色彩;既有进步的嬗变,也有病态的痼疾.  相似文献   

16.
晚清及民国年间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由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不仅具有时代演变的特征,而且因为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诸种原因而呈现区域性的特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起伏很大,清末出现一阵热潮之后进入低潮,经过20多年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又勃然兴起,战后又回落下来。在兴衰起伏之中,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贵州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级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清代贵州学田主要来自官府赐拨、私人捐赠等。大量学田的设置,保障了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对贵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后,湖南资本主义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商品经济逐步发展;清末新政中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机器设备输入困难使投资者转入手工行业;劳动力价格极其低廉阻碍机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