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言意之辩"从先秦时期便已存在,主要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言尽意"说,一是以道家学派为主的"言不尽意"说。文章对中国哲学范畴中的"言意之辩"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概略评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审美“虚静说”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理论范畴.从历史发展上看,它创立于魏晋时代,渊源于先秦哲学;道、儒两家的“虚静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但道家的“虚静说”是其主要哲学基础.从意义上看,审美“虚静说”的“本休自由”的精神对审美、艺术家人格胸怀的涵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它也受到老庄哲学消极面的影响而带有空蒙虚幻的色彩,但又受到儒家理性精神的调节而未走向迷茫的神秘世界——由此造就的中国艺术既悠然意远又切近现实人生,中国艺术家的人格胸怀既超脱又入世.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 在中国古典哲学的不同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最大,其哲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于是“天人合一”便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所蕴含的哲学意味深刻,受儒家、道家、禅宗思想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表现技法以及画家内心的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说老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绘画之魂.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技法和现象与道家思想之同的几种对应关系,来探究这两者之间根深蒂固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便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它的民族文化精神几乎都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对现实的执著性和超越性.唯有对现实的执著精神一个民族才能生存,而一个民族要发展则离不开对现实的超越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拥有崇尚现实、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和富有浪漫气息、追求精神超越的道家精神.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家化哲学是儒家学从哲学视域表达和阐发化问题的思想体系。本认为,儒家化哲学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礼崩乐坏”的历史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轴心期”中国“哲学的突破”是其产生的哲学认识前提,化的范畴化和“天人合一”与“中庸”化方法论的提出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学便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化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都强调哲学的实践本质,都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和人的认识,都可以称之为实践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它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对认识检验标准的唯一性,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它常常以意志活动代替实践活动、以是否被群众普遍接受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自然美学观受制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民族与西文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哲学传统,造成了中西自然美学观的差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一种和谐的统一的亲密关系。中国三大哲学学派:儒家、道家、佛教禅宗,都讲“天人合一”,但侧重点不同。儒家讲“天人合一”,是从政治、伦理的立场出发的。孔子说“知天命”、“天生德于予”,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都企图将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归之于“天”,他们的“天”就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形而上学化。后来的董仲舒附会阴阳五行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系统,让政治秩序和自然规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美学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美学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释家美学一样,都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是集儒、道、释三家文化哲学之大成的文化哲学,它同儒家、道家、释家一样,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其社会思潮、理论形态和思维模式,都有极鲜明的特点,其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文艺现象与审美现象的探讨与解释,必然包含着某种审美观点与审美思想.一些理学家对文学艺术采取了排斥、否定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美学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至明清时期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不仅给包括儒家在内的后代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文化建构也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合一"这一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家思想的哲学归属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由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道家思想认为派生万“有”的是“道”是“”。也有另一种观点,从审美式的认识角度对上述方法提出质疑,主张从思想的方法论的角度反观之,说明在道家思想中尤其在它的创始人老子那里所具有的唯物主义倾向。笔者赞成后者,特撰文以求教于理论界的方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14.
“道家主干说”由于陈鼓应等人的提倡,在学界广为流行,为人们所熟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其作一综述,很有必要。回顾“道家主干说”的提出及其所引起的争论,可以发现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易传》是否为道家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易传》并非道家著作,“道家主干说”不一定能成立。但“道家主干说”并非没有意义,可以说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他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程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3,(4):14-18,38
在西方主流哲学,所谓的客观性并不是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因为不在意识中,故不需要探讨,也不能纳入哲学视野,所谓的客观性只是主体给予现象世界的,它属于主体的范畴。作为西方哲学的另类,马克思哲学则偏重于经验常识,在他看来,客观存在本身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哲学前提,无需加以讨论。与此相反的,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不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主流哲学的话题,除了佛家的唯识宗讨论认识论,儒家与道家对此都全无兴趣,它们的哲学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中西哲学的比附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都认为"生生"之"道"是万物之源,是道德之本,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但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儒家注重生命的人文性,而道家则更多的是关注生命的自然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生命哲学虽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体系,但它具有内在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命的清晰认识,对道德生命的不懈追求.从孔子的仁学境界,到周敦颐的“孔颜乐处”;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这种前赴后继的追求,蔚为壮观,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境界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以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为终生志向.儒家这种现象和境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20.
老聃、老莱子、孔子,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提出了独到的看法。《郭店楚墓竹简》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在地下埋藏了两千三百多年,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原装书,是中华文明的元典。老聃从理论上构建了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老莱子从实践上丰富了道家哲学的治世内容。孔子从人文本原观出发,对历史典籍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人类社会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洙泗儒家在孔子之后,对孔子提出的独到看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在儒家学说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春秋道家企望人类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和谐有序。早期儒家主张以天道精神构建人类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