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晋察冀这一举世闻名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有一位太行女性与它同辉.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人们怀念她,因为她在人民战争的风烟岁月.英勇无畏.用自己全身心的爱.救护了为民族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她又在和平建设的几十年间.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爱着人民,爱着集体,爱着国家。她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她是朴实的,却又是崇高的。她以充满母性和仁慈的光辉一生.赢得了所有人的热爱与尊重。  相似文献   

2.
曾8次自费上西藏慰问子弟兵的拥军大姐钱立玲,以她独特的拥军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被国家人事部、全国双拥办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1月下旬,在湖州市举办的双拥表彰会上,捧着"全国  相似文献   

3.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张照片,记录了绘田大师徐悲鸿在1950年为当时一位子弟兵的母亲田的素描小品,照片中的这张素描作品在1988年北京出版社和徐悲鸿纪念馆出版的《徐悲鸿画集》第五集——(素描部分)可以找到.这位母亲叫戍冠秀,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授予她"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名人.徐悲鸿为她田像,采用了他先前在西方学习的写实手法,人物刻田真实传神,很好地体现了西方传统审美中追求的务实求真的艺术精神,同时,我们从他松软灵动的笔法中又分明看见东方独有的绵绵不绝,欲说还休的精神气质,我想这种中西绘画艺术精神的汇流和结合正是研究中国当代绘画审美取向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称赞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在讲话中他推开讲话稿,问魏巍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并郑重地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正是这篇新闻通讯,让"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有一张“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头像素描的照片,仔细辨认,落款处写有“一九五0年十月五日上午七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悲鸿”字样。这张素描写实、传神,风格很像徐悲鸿的作品。但由于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而且多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素描的原件,照片上的字迹已被他人描写过,所以真伪难辨,以至这张珍贵照片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抗日,因物资匮乏,部队战士常赤脚走山路,以游击方式打击日军,而华北农村妇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战勤务的号召,以做军鞋支援子弟兵。中共动员华北农村妇女做军鞋“主要依赖严格的统一的制度”,来保证老百姓做军鞋不亏本,又要保证军鞋质量过硬。“高街鞋”既是这“严格的统一的制度”的产物,也是华北农村妇女衷心支持人民子弟兵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周敏做辣汤是一绝,曾经有人愿出30万元要买她的配方,被她拒绝了。作为赖以立身的商业秘密,她当然不能说给就给,但为了表达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她却无偿地捐献出来,让战士们掌握了一门有用的技术,培养他们成为军地两用人才。1996年周敏下岗后,靠20元在街头卖包子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后来经营地方特色小吃,经过不断探索,她制作的辣汤、把子肉、八宝粥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随着生意的红火,周敏首先想到的是拥军,她先后为驻徐工程兵指挥学院教练大队捐赠  相似文献   

8.
切忌摆姿势捕捉自然美拍摄人物肖像,常犯的毛病是叫被摄者摆姿势。这样做往往失败。我们应该深入采访,观察分析,现场抓拍。当然,抓拍照片时,场面人物常常不那么完美,但是新闻价值强。一九八二年,采访子弟兵妈妈赵趁妮时,我本想给赵妈妈拍张人物照片,几次为她拍照,都显得不自然,大会、小会,我都跟着,拍了不少,还是不太满意.找其原因,一是没拍出赵趁妮的特点。二是情节一般,只是在会上的活动,三是艺术性差。在报纸上刊用还可以,若作为人物肖像艺术作品。就显得差一些。在北京的拥军大会之后,赵妈妈要不远千里去看望抗日战争时期子弟兵母亲戎冠秀老妈妈。两位不同时期的子弟兵母亲相见,这个新闻的本身就有很大政治意义,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赵妈妈到戎冠秀老妈妈家,从下车、相见、握手,赵趁  相似文献   

9.
正提起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抗战时期的办报活动,人们会想到《抗敌三日刊》。它是军区政治部的机关刊物,后改名为《子弟兵报》,读者对象最初是边区战士,1940年前后为军队排级以上干部。但在这一时期,军区政治部还主编了一份《子弟兵》副刊,于1941年4月17日在《晋察冀日报》上与读者见面,截止到1943年9月15日,共发刊88期,刊登文章485篇,插图21幅,诗歌16则,  相似文献   

10.
我写稿已有20年了。开始光给县广播站投稿;我不满足,就向《建设日报》和河北报投稿。一次,我去县宾馆,看到省军区的同志正在预订房间,一问,是子弟兵来老区慰问。我就写成稿件《子弟兵慰问戎妈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底,张树新跟丈夫一起去美国游历。在一位同学的家里,她看到了一份印有E-mail地址的通讯录,由此了解了美国一家Internet接入公司。那一刻,互联网这只"蝴蝶"飞进了她的心里。直觉告诉她:这可能是一个比她正在做的  相似文献   

12.
世间有多少女子,就有多少不同的"她"。胡晴舫笔下的"她"都是在异乡偶然瞥见的脸孔。可是却寥寥的几笔写出了她们的过去和未来。印度是一个传统和现代剧烈冲撞的矛盾体,对待婚姻和选美的观念最能体现出这一点。本文集合了作者对这两个"她"的观察,故事艳丽而忧伤。  相似文献   

13.
张涵 《军事记者》2013,(9):50-5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军事电视栏目。其中,开播于1980年2月15日的《人民子弟兵》专栏加速了电视军事栏目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随着受众对军队群体的认知需求.地方台军事电视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催生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子弟兵”热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15.
最美的微笑     
《全国新书目》2008,(12):15-15
这是一个女学生,从废墟中挖出来时双腿都断了,她的双手也被砸伤,她从被挖出来到救助站都没哭,在大家挪动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咬了咬嘴唇!这个女学生还一边微笑,一边对大家说"要勇敢!"  相似文献   

16.
茉莉家的小猫走失了。她新认识的一个男人自告奋勇来帮她找。他全身趴在湿漉漉的公共平台上,打着电筒,嘴里还轻声唤着"喵"。"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真是太性感了,简直想冲过去揽住他。"猫还没有找到,我已经收到她这条实时播报的短信。以30岁的高龄,这还是我们第一次谈论关于男人的性感的话题。"以前我们都走  相似文献   

17.
带着抗震救灾的疲惫,子弟兵们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作风,立即投入到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战斗。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次纸上的聚集,呈现她的立场、态度、情绪和故事.她在荣获"年度时尚女性大奖"时说过:"寻找内心的光亮."她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也被自身的光芒所点亮.  相似文献   

19.
微博     
《报林求索》2012,(4):73-73
<正>1、@赵普(央视主持人):武汉"拔楼助长"被指政府授意。开发商称政府希望建成中国第一高楼。客气的说,这是不自信。不客气的说,这是暴发户心理在作祟。武汉是我喜欢的城市,没有高楼我依然喜欢她。喜欢她果敢首义的精神遗存,喜欢她热干面里的市井温度。不喜欢"大武汉"发展旗帜下的竞高攀比。  相似文献   

20.
朱江 《档案与建设》2012,(6):40-41,31
这是一位孤胆女英雄,只身潜入日伪在苏中的重要据点南通城,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并打入日伪特务机构,有力地配合了苏中反"清乡"斗争。这是一位传奇巾帼,她因病住进南通基督医院,身份暴露的她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从容突围,粉碎了敌人放长线、钓大鱼的图谋。她就是马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