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印度推出"东向政策",调整印度与东南亚、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困境,提升印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动因,兼谈了印度"西进"的收益,得出"东向政策"是印度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东向政策”,成为印度历届政府的重要外交政策。文章分析了印度制定“东向政策”的原因,阐述了印度“东向政策”的发展,探讨了印度“东向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独立以来,印度便把实现大国理想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行经济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全方位的多边自主外交,其中,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东向政策"取得了巨大进展。服务于印度大国战略的东向政策将有助于印度的势力扩展到东南亚、亚太地区,从而实现印度从亚洲大国到世界大国转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王泽芝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7):15-18,24
自印度"东向政策"制定、实施以来,印度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印度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和外交产生影响。中国应积极客观地看待这种关系,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利用中印关系中的东盟因素推动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印度将“印太”概念并逐步战略化,试图为印度介入亚太事务寻找“合法性”。印度自建国后一直试图在“印太”区域实现“大国梦”,但其影响力长期局限于南亚。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逐步升级为“印太”战略。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旨在应对中国崛起,是印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产物。为防止中国在“印太”取得战略主导权,莫迪政府采取了军事平衡策略、对冲平衡策略和规避平衡策略。但考虑到印度的国家凝聚力、社会的分裂程度、国内经济低萎问题以及印度的“战略自主”,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7.
<正>郭家宏教授:"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十分古老,它是历史上许多大的帝国惯用的手法。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殖民政府为防止印度不同宗教、社会阶层之间再次"结盟",威胁英帝国的权威,将"分而治之"政策视为统治印度的根本原则,挑动印度的教派对立,导致印度最终分裂。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同时印度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此时,大量印度教、锡克教民众涌向印度,穆斯林涌向巴基斯坦,这样大规模的人口  相似文献   

8.
英迪拉·甘地执政时期依据印度国情先后推行以绿色革命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政策,以科技为导向的教育政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工业科技政策,成功地统领印度以科技强国为引擎,逐步实现经济的振兴,并开创了印度的"新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后,英印政府认为印度东北边境地区是苏联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重要通道,而西藏是遏止苏联的有效屏障和缓冲区.所以,英印在其西藏政策中,贯彻了"制苏保印"的策略,并且在其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过程中,企图建立印度东北的防御体系,要求仿效苏俄对待外蒙的政策而实现西藏自治,进而在青藏高原设立英国的空军基地,抵制苏军通过西藏进入南亚次大陆.  相似文献   

10.
斯里兰卡内战是影响南亚次大陆安全局势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地区主导国家的印度密切关注内战进程,并针对内战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因应策略。通观印度对斯里兰卡内战所采取的政策,地缘战略考量贯穿始终。作为次大陆的权势核心,如何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贯彻印度的战略意志,实现"印度门罗主义"的要旨,体现地区主导国的影响力是贯穿印度对斯里兰卡内战政策的主线。同时,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和公众舆论齐声谴责斯里兰卡政府的"军事清洗",并呼吁印度政府采取"实际行动",这些都成为印度直接军事干预斯里兰卡内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其形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镇墓兽"所在墓的头向发现,南向墓与东向墓出土的较多,而以南向墓的随葬比率最高,东向墓中的增幅较快。"镇墓兽"信仰起源于南蛮系统,楚公族接受以后,渐渐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12.
印度经济一直的低迷状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印度当前的经济现状和其对外贸易政策,是找出其原因和未来发展出路的必要环节,为此,本文从印度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分析,并对印度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后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部署中,大国关系是印度首先关注的焦点,美国、俄罗斯与中国则是其关键对象。印度主要通过军事防务的互动和经济贸易的合作来完成其东进政策以及与东南亚关系的构建。而中国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印度视为假想敌和拦路虎。因此自推出东进政策以来,印度已明显拉近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可见的未来,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应仍将朝向正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印度教育“保留政策”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留政策是印度政府为保障"落后"民族和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其中一项规定是,为"落后"民族和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然而,该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名额分配问题引起了印度社会的广泛争论,甚至引发出深刻的社会矛盾.本文重点考察了印度教育保留政策的历史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纷争,并试图对保留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南亚之所以奉行均势政策,原因在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重要的价值。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熟稳定的政党制度和国家机构,使得印度拥有"天然"的南亚领导者优势;而巴基斯坦背靠苏联,临近波斯湾,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巴各自的重要性使得美国难舍其一。除此之外,冷战的大背景使美国担心偏颇政策将会导致苏联趁机而入。因此,美国企图双管齐下,将二者纳入囊中。但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不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彼此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南亚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存在尖锐的宗教、民族、政治和经济冲突。因此,美国很难通过均势政策进行居中调停,把双方都拉进自己的阵营,反而陷入南亚困境。同时,也正由于美国均势政策不符合印巴各自目的,印巴便不断向外寻求援助,从而加快美国均势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前半期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抵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政治、法律、经济及文化等诸方面反复调整,完善其殖民统治政策。在香港回归祖国日益临(?)的今天,研究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政策的特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静 《成长》2020,(4):28-29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由于殖民侵略和其自身内部矛盾,语言问题也是由来已久。本文主要探究印度殖民时期和独立后到三种语言模式时期的语言政策演变。研究印度的语言政策既可以给多语言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也能丰富关于语言政策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尼赫鲁执政时期,由于受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以及出于对印度现实条件的考虑,印度始终把军事力量的发展置于次要地位.然而,随着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和印巴战争中的失利,印度的国防政策也随之转向,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印度将保持最低核威慑作为其国防政策的基础.这表明印度今后将会毫不犹豫地继续走核武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印度私立教育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对私立中小学在价格、进入和退出、投资、质量、劳工问题、补贴等方面采取严厉的管制政策,但这种管制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印度出现大量未获认可的"非法"私立中小学;接受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出现趋同;管制过程中政府官员寻租现象严重。印度对私立中小学的管制说明,政府干预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是私立教育健康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古杰拉尔主义是冷战后印度调整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反思传统的南亚政策的结果.虽然"古杰拉尔主义"主要是针对南亚地区提出的睦邻外交政策,但它所体现出的睦邻友好、和谐相处这一核心外交理念对印度所有邻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新世纪,中印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更趋务实、更加理性的新特点.中印关系的发展使我们感到:睦邻友好有利于两国和平发展,有利于共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合作才能共赢,恶性竞争只能两败俱伤;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