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学院自2004年设立以来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在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传递友谊、塑造形象是对外宣传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海南省委宣传部在文化外宣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借力第十四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澳大利亚召开,策划举办的"2015海南文化澳新行"活动就是较为成功的外宣案例之一,是海南外宣工作的一个亮点。旅居海外的琼籍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有300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秦皇岛抢抓中俄交往频繁的契机,发挥旅游城市和奥运会协办城市的品牌优势,通过旅游促销、新闻宣传、文化交流、外宣品制作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的宣传力度,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力地促进了对俄经济、文化和商贸交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南京在做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宣工作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挖掘、整合民间外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成功打造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等官民并举的外宣品牌项目,增强了外宣工作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山东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激昂向上的现代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具有开展文化外宣的优势和条件。山东的文化外宣工作同全国一样,启动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同步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山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外宣精品,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外宣工作,对于展示山东良好形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1年,在中央和宁夏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宁夏的对外宣传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全党全区工作大局,以西部大开发为主线,以经济宣传为主题,充分发挥外宣工作“服务经济、树立形象、促进开放”的先导作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工作,在渠道、领域、水平、效果、手段、方法上都有新拓展、新提高和新创新。对外新闻宣传、网络新闻管理、外宣品制作、外宣队伍和阵地建设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基础,媒体是桥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渠道、平台和桥梁作用。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年来,吉林省与俄罗斯开展了高层次、多领域的经贸、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不断向前运行,推动中俄两国媒体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2014年9月24日-29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成功组织举办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交流活动。来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方城县针对目前内陆县市对外宣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对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外宣传,把外宣工作推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方城的外宣经验,曾在中央外宣办《外宣工作通讯》、中国外局《对外大传播》等多家媒体上予以刊发报道。  相似文献   

9.
王路  洪晓楠 《文化学刊》2014,(4):155-167
当代文化新趋势的研究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众多表现,如文化交流不平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经济间的一体化交融以及网络文化的形成等,由此指出,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化与文化网络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经济化、网络化的一体化,对于每一个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都分别从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外宣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海外受众为主要对象.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一项对外宜传工作。文化外宣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我国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外宣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在我国的对外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翼,是对外开放的先导和桥梁。多年来,赤峰市的对外宣传工作在自治区党委外宣办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以发掘人文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以提高赤峰知名度、振兴赤峰经济为宗旨,以拓宽外宣渠道、制作外宣精品为手段,在工作中力求高起点、高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突出赤峰地域特色,有效地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实践,从而不断提高了赤峰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发挥龙乡特色是做好赤峰外宣工作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2.
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显示,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官方提出的"文化融通""民心融通"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美誉度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威望,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合作领域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互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亟待丰富,中俄青年也应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担当。  相似文献   

13.
高文香 《职业圈》2007,(7X):16-17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事关本国长远和眼前利益的"对外宣传"也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已经成功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都强烈地影响着——或制约或有助于——我国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回顾我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历史,对加强外宣工作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开通一年以来,各种事实和数据表明,这条神奇的“天路”极大地推动了沿线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沿线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铁路被当地群众誉为“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2007年7月9日至17日,《对外大传播》记者随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走进了铁路沿线的青藏两省区,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专京学者及普通民众的接触,感受到了正如他们听说的,“青藏铁路也是一条文化线”,“青藏铁路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文化外宣品牌栏目,积极拓展文化外宣平台,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外宣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开展文化外宣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中,民心相通是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而民间外宣作为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对官方外宣起到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华侨华人在民间外宣工作中扮演着发声者、创作者、传播者、沟通者和分享者等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传播视野和民间外交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民间外宣的实践路径,对民间外宣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现实性考察,提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具备独特的传播中介优势,能够借助广泛的人脉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并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要提升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创造活力、充分借力特殊的民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建构社交媒体舆论场,提升民间外宣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王眉 《对外大传播》2011,(11):42-43
为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围绕党和国家外宣工作大局,更好地发挥各级外宣部门在媒体、渠道、舆情和外宣品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现有协作机制,增强对外宣传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国家外宣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黟县外宣工作近年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和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做好外宣工作作为“服务经济建设、促进对外开放、塑造黟县形象、提高黟县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积极协调和发挥文化、旅游、外事等部门的作用,以介绍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招商引资为主要宣传内容,力求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多渠道,为全县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广西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域性国际传播,其担负着面向东盟说明中国、展示国家形象的重任。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黄金10年",广西电视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各种形式走出去,提升在东盟各国的落地覆盖率,同时加强媒体合作和文化交流,把同在这一区域的东盟国家媒体不断联合起来,形成了长效的媒体互动模式,搭建起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媒体平台。一系列对外传播的探索与尝试,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