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非范畴现象,可以运用语料库的历时语料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检索、分析了与结构相关的名词的历时语料,实证考察了一些名词如兼类名词、专有名词、个体名词等的语料实例,探讨了名词非范畴化与副名结构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名词用于"副词+名词"结构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1)名词已非范畴化而兼有形容词属性;2)受特定事件影响,尤其是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现象开始流行起来,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实例考察该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义条件限制。主要内容为:第一,概括"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将出现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四种。第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词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名物义与性状义。第三,从名物义和性状义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的语义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3.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某些名词具有了陈述义,在功能和范畴上发生了游移。决定名词范畴游移的本质动因是名词的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名词语义具有动态性,常含有一定的动作义和附属义,这是名词功能游移的内在理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名词事物义向动作义、性质义转换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对名词的空间义与其他意义类型进行区分这个立足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汉语名词在主宾语位置上表达属性义时的形式与语义上的特点。文章认为,此时指"个"接近指"类"用法的个体量词,正是实体名词不指称实体而指称实体的"属性"事物的形式标记。并认为现代汉名词对属性义的表达,存在一个从主宾语位置,再到定语位置、谓语位置、再到"‘很’类副词+N"格式、状语位置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与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中的每一步,名词的指称功能在逐步消弱,名词的空间义在逐步消失,与形容词、区别词逐步接近,但名词表属性义时一定程度上还残留些空间义与弱指称功能,同时还具有主观性与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原有范畴特征,同时又获得新范畴的特征和功能的过程.汉语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意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主观化,意义主观化是非范畴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非范畴化后汉语名词词义的主观化分析发现,其意义的主观化源于语法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原先名词的实词意义不断弱化,而形容词性功能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8.
柳明月 《文教资料》2010,(24):34-36
在英语学习中不难发现,有些名词如"fish""hook"等在和"to"组成动词不定式时,这些名词又可当作动词来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这类词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根本无法给这类词的词性作一明确定性。本文作者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论证,认为,认知语言学侧重的是人的体验性和心智性,而范畴的切分应该以清晰的逻辑为理据。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范畴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劳动"和"工作"这是一组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名词,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两个范畴概念。范畴是认知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人类对范畴和范畴化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从古至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劳动"和"工作"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汉语在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  相似文献   

11.
名词再范畴化,是指由指称实体的名词转用为描述事物性状的形容词、突显整个活动事件参与者关系的动词、或者表达整体类别等抽象意义的不可数名词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其本质在于认知主体以名词表达式所激活的认知域为基体对事体的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的识解。识解操作凭借的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范畴代属性、部分代整体、特例代类属等概念转喻。转喻机制是再范畴化的词类的新的表述意义。再范畴化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认知规律,即基于原型效应上的范畴化,非范畴化,再范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看,名词的指称性是名词成为语言范畴的根本动因,名词的属性义依附于指称义。在一定的环境中,属性义可以被激活,激活的程度在语言中表现为一个连续的等级;属性义有寄生性、游移性、综合性等特点;属性义在修辞上有多种表现,体现出不同的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识论范畴、语言学范畴、民族文化对词义的渗透影响方面完整地分析词义内容,把词义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念义、句法义、语境义。概念义是词义内容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词义内容发展的根本。概念义到句法义是从认识论到语言学范畴上转化。句法义,本文主要从词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到各种句法成分的影响而激发词形成的句法义。概念义与句法义在语言的普遍意义上来分析词义内涵,而语言同样具有民族文性,体现在词义内容中就是语境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临沂话中,介词"掌"和"用"、"凭"并行有表示"工具"和"凭借"的意义,根据持拿义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路径,"掌"应该有表示处置的意义,这在其他方言中也可以得到佐证,但是在现在临沂话中却没有发展出表示处置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强制停止语法化的现象。通过考察"掌"的意义及其语法化过程,我们验证了持拿义动词向介词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构拟了持拿义介词的语义图模型。  相似文献   

15.
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范畴属性特征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一些特征。这些非范畴化特征使得名词在非典型句法位置上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其他词类的句法、语义特征相接近,促使名词发生了功能游移。因此,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现代汉语"不+NP"结构中的NP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的NP具有陈述义,但NP仍是名词。"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影响NP的意义,"不+NP"的整体功能使NP仍保持其名词性质。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名词在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汉语的名词在个指亭物方面,有一类总不能以光杆形式存在,而必加数量信息词语的名词,它们总是专门表达对事物的个体指称.这种指称形式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个体化事物”名词,它们总表示“个体化”的事物意义,总指称个体化的事物.这样在名词内部,形成了对事物指称的三种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三大范畴:普通名词、类别义名词、个体化事物名词.其中类别义名词与个体化事物名词构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一对对立的语义语法范畴,而普通名词居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复合词词内语素义的明显与否以及它与整体词义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决定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关键;就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而言,其内部语素达到"常素/常义"标准,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其核心成分由表"类属"义的语素充当,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词汇化的不同类型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语义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说“仁义”     
王雪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24-126
"仁"和"义"位于五常之首,贯穿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和道德理想的衡量标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中"仁"与"义"两个至高范畴发生了语义演变,从日常词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从而产生了相关词群。随着"仁"和"义"的高频使用和人们认知实践的深化,处于同一属性范畴中的单字词又复合成"仁义"一词。在此过程中,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教"的本义、基本义、使役义与被动义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指出"教"进入兼语式由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是其使役义产生的基础,探讨了使役义用法中"教"与"交"、"叫"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使役义与被动义转化的三个条件,指出在劝诫句中率先出现了"教"的被动义用法,并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