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分析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特征与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关系入手,讨论了能源消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能源结构改善的方向,并基于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对改善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从评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构想说起能源和环境问题尤其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益紧缩的瓶颈。为了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提出了不少关于能源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建议。然而,迄今为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是我国能源消费大省,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着较大的能源压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山东省2006—2012年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并运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山东省各行业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归类,更明确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制定能源规划与配套约束法律、研发与引入先进技术和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共同作用的建议来优化山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消费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表明:山东省能源消费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工业对山东省能源消费影响最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山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费大规模增长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研究背景习主席在2014年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了五点要求,其中第三点要求指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中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就习主席提出的要求来看,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能源革命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区域发电能源的结构优化为导向,低碳排放为目标,具体数学模型为分析基础,为我国电力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能源消费增量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费特点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新上重大项目等多个角度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量进行合理性分析,并给出未来在满足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青海科技》2016,(4):87-88
正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在节能提效、减煤、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发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相似文献   

7.
绿色速览     
《青海科技》2013,(1):9-11
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国务院1月底发布了《关于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通知从能源消费总量与效率、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等方面发布了2015年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提出能源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要加快步伐,要求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6%。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破解山东省偏煤偏重的能源结构性矛盾,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将节能作为能源革命的主阵地,聚焦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依法节能四个领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高效、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翟紫含  付军 《资源科学》2016,(4):622-630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能源发展进程加快。山区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会观念、生产方式等的特殊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状态。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具有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的能源消费"三级"地理分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四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家庭能源消费情况,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和删失模型识别影响地区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能源转型的趋势及内在动力。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民族习惯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据此总结凉山州能源发展经验,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其他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有助于全面推动农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能源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能源,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又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所以,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节能降耗、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供应。在我国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实现化工工艺节能降耗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也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之一。今天,本文就以化工工艺节能降耗为例,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江  孙彤  石磊 《资源科学》2013,35(1):109-114
河北省是传统能源消耗大省,未来一段时期面临较大的能源压力.本文选取2005年-2009年国家和河北省能源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对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河北省能源消费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工业能源消费对河北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出现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较低,其中农林牧渔业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大,生活消费领域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小.同时,高耗能行业在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不是该时期导致河北省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河北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上升压力凸现,较为均衡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微弱优势也可能被抵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制定能源规划,利用法律约束能源无序开发;引进先进技术,构筑能源消费缓冲空间;利用价格倒逼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创新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任务已提上日程。在最近形成的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想基础上,对发展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与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分析,建议设立国家重大专项,采取长期、持续稳定的有力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当前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期望能正式列入十二五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13.
<正>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36.2亿tce,比2000年14.6亿tce增加了近1.5倍;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68 tce,已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tce)。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已经超过全球的1/4。尽管我国的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直接向用户供能,剩余电能通过智能微网并入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便于实现冷、热、电等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满足用户的多种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和能源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文章着重讨论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变中的意义、作用和发展潜力;分析其技术发展状况和未来新技术发展的前景;探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路线图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有利于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保障措施,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聚集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从全国总体来看,无论在无环境约束还是在环境约束下,制造业聚集与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及其分解指标之间均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2)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与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也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制造业中显著存在。其次,制造业企业规模和环境规制强度均有利于提升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验证了“熊彼特假说”和“波特假说”。此外,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和产权结构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均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作用,支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3)在无环境约束和环境约束两种情形下,制造业聚集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的影响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能源技术效率跨期提高和能源技术跨期进步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其动态能源绩效提高,而西部地区制造业聚集则主要仅通过能源技术效率跨期提高来推进其动态能源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力供需存在总量性矛盾和电网约束,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宏观目标应定位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要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解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推进全国联网,规范、引导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能量流动”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枫楠  沈镭 《资源科学》2014,36(12):2517-2528
本文以CNKI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能量流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是运用物质流和能值的方法探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延伸出生物链/网体系、微生物分解、生态群落结构以及新能源这4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物链/网体系中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提高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认知。国外"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由"消耗"、"节约"和"评价指标"组成,围绕核心形成了模型分析、气候变化、生命周期评价、能量测度指标和中国这五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命周期评价,探讨了众多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问题;模型分析的方向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能量流动视角的测度,研究也比较成熟。综合看,国内从生态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居多,国外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比较丰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气候变化、能量测度指标这两个方向,国内学者尤其要更多地引入能量流动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经济系统和工业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能量消耗规律。  相似文献   

18.
柳清瑞  唐璐 《资源科学》2022,44(5):1022-1035
在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问题越来越突出。协调好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费合理增长,对于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和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检验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推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的变化规律及传导机制。结果发现:①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推拉效应,且随着城镇化由低级阶段发展到更高阶段,整体推拉效应逐渐减弱;②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传导机制为:在需求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能够拉动能源消费,而人力资本集聚度和总抚养比的上升抑制能源消费;在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消费,技术创新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抑制能源消费;③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传导机制存在异质性;④根据中国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实证比较发现,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推拉效应在城镇化中低阶段存在差异,而在城镇化高级阶段趋同。中国能源消费压力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水平提高和环境规制政策不完善。未来政策的重点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外贸优质发展;加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环境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严翔  成长春  贾亦真 《资源科学》2018,40(1):216-225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与人口的交互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融合传导机制, 并基于向量形式的Kaya拓展模型与“多项连乘和加总”的LMDI改进形式,对中国1998—2015年间的能耗总量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研究显示:城镇化对生产端能耗的拉动效应远大于生活端;传统能源驱动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与技术进步缓解了能源压力;近些年除消费支出以外的其他经济单元,因粗放型“三高”发展模式的改善,较居民 消费具有能耗比较优势;居民消费效应仍是间接能耗提升的主导因素,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趋同对生活能耗波动的正向贡献日趋增强,并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掣肘;摊大饼式空间低密度蔓延加剧了能源 消费,仅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对生活能耗波动具有负向贡献。进一步指出在新型城镇化能源约束强化的情境下,虽然产业层面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能耗的削减效应仍存在,但更应关注人口层面的居民消费方式及用能习 惯的改良,释放空间层面的资源配置对降低能耗的新动能,努力实现共享经济以缓解能耗压力,并据此提出几点 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能源变革呼唤能源经济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能源体系革命性变革的浪潮。当前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传统高碳能源体系,将逐渐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所取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将不再依赖地球有限的矿物资源,也不再侵占和损害地球环境空间,从而使人类社会形态从当前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向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