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2.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5.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6.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7.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 ,有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 ,才能炼就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慧眼 ,变片面苛求为激励扬长 ,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优化和深层潜能开发 ,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过错。《学记》云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讲的就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过错。教师只有从“知心”入手 ,才能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8.
李维花 《农村教育》2007,(12):25-26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并克服缺点。  相似文献   

9.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  相似文献   

10.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11.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原则(一)长善救失《礼记·学记》中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优点、纠正各自缺点,针对学习者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与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观点存在较多的相同之处,同样主张根  相似文献   

13.
范艳君 《家教世界》2013,(7X):99-100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一种教育原则",长善救失"第一次在《学记》中正式提出。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而"长善救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教育中",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如何应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洞悉学生、抓住教育契机、选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些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信息     
知心救失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变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  相似文献   

15.
《学记》提出教师要“善教”,学生要“善学”。在教学上,教与学,就象鸟之有两翼,缺一不可。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才算“善教”呢?《学记》有以下几点深湛的见解。一、了解学生。《学记》说;“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这是说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有坏。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因材施教。二、发扬学生的优点,转化学生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品读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相似文献   

17.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把“激励”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功能。我国古代名著《学记》也强调: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18.
<学记>中这样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好的教育方法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纠正学生的缺点.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实现四个"学会".  相似文献   

19.
假如有人诚恳地说我书教得好,工作能力也强,这时候,我的心肯定会是一汪蜜池;假如这个人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一定会更加拼命地工作,“士为知己者死”嘛!以此类推,将这种对你的赏识加到你的学生身上,他们又会是如何地愉悦、欣慰呀!是的,这就是赞扬的艺术,是最近几年常被推荐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更早的,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  相似文献   

20.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