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闻传播语言主要是针对新闻采访活动的交流沟通而言,选择适当的新闻语言能够将新闻的事实消息及时报道出来,然后再根据语境相互配合向整个社会传递信息。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语言对于新闻的作用更为显著。一种语言功能的变体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实用语体,若从现实运用角度看新闻传播活动就是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以广大老百姓为传播对象,以与老百姓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体裁,不能仅仅以故事情节吸引受众.更应该以其独特的节目语言作为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现有对新闻语言特征的界定往往局限于把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进行对照,试图从文学语言这一特定参照系里厘清新闻语言的本来面目.这种方法虽然便于从学理的层面讲清问题,但却给学写新闻的人设置了一个思维障碍.其实,好的新闻语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文气,一种节奏.  相似文献   

4.
从传播学角度看,对外传播的最佳效果即是实现群际的彼此认可和理解。主要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利用豪格等对社会认同过程中的语言、言语和沟通的研究理论,从包括积极引用和消极引用比例、共享假设及语言库的差异等方面来观察中国跨文化新闻传播中出现的语言及言语使用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及原则指导。认为跨文化新闻传播媒体应在文化移情和言语代码理论的指导下,遵从他者的语言或言语风格的相关规范,依据听众需求及时调整信息生产的内容和方式,弱化"族群标志",通过"沟通博弈"来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是我国积极构建传播体系,大力加强国内国外传播能力的重要环节。英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中的专业化和通识化两种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新闻人才提供了参考。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在突出外语教育、强调专业化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身份以及传媒教育的人文基础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多平台传播同步、多类型采编一体、多产业运营链接等特点,对新闻人才提出了跨学科素质、跨媒体技能、跨产品经营等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在办学模式实现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马会峰 《海外英语》2013,(19):142-144
该文从中外媒体对三组国际新闻编译实例出发,借用简奈特的超文本理论,将新闻编译这一特殊的翻译活动置于跨文化传播范畴下来研究其中的超文本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忠实原文"等概念在新闻翻编译中难以实现,但译语文化中的超文本成分在新闻编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它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语言运用得如何,在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著名传播学者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的几点见解,探讨如何使“言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从而真正实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新闻语言主要受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所谓“言为心声”。然而作为新闻语言所承载的传播者的“思维”并不可凭空想象,而要受到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从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就是:事实-〉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即“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新闻作为一种直接面对大众的媒体,在语言规范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