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2.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思考的原动力,也是创造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作者为了突出中心,突出写作的意图,而在文章中巧妙地留下"空白",这些"空白"正为读者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想象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探究这些"空白"艺术,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空白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白"是中国绘画独有的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家创造和人们欣赏时联想与畅神的空间媒介,它所蕴蓄的无限的、悠远的、空灵的审美"意境",使其在世界画坛中独领风骚."意境"也是中国画竭力追求的理想境界,意境的产生总是由"虚象"甚至"空白"来引发.所以,中国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往往视"空白"重于"实象",在"空白"中探寻"意境"的妙趣.  相似文献   

6.
我通过对<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分析,发现留白艺术是其重要特点,也形成了<项脊轩志>的诗性特征,这正是它具有极强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诗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诗性特征,深入体会其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8.
柯罗连科称,一个作家谈起另一个作家的小说,只要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就够了".前人评点归有光的名文<项脊轩志>多类此种派头.林纾谓<项脊轩志>"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论文偶记>),至于个中缘由,却未作详释.王锡爵认为归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移作<项脊轩志>的注析,亦只道出了文本已经验证的效果,而对文本何以具备这般效果,恰恰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9.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在许多的艺术领域里都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的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的活动。让空白艺术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主要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运用教学空白艺术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画家画花,往往独画一枝,留点空间,让欣赏者自己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这在表现手法上称为"布白"或"休止"艺术,也称"留空白"艺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讲究一点"留空白"艺术,即有些内容教师不讲,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像、猜测和创造,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能力.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艺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好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不该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当如何运用留空白艺术呢?  相似文献   

11.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篇小说出手不凡,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运用空白艺术,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地球上怎么就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呢?谁在敲门?为什么敲门?空白艺术的运用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小说充满了吸引力。所谓"空白",是指作品中字面上没有写出的、需要读者想象、联想和体味才能领会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有时也会在高潮中突然暂时停顿,从而  相似文献   

13.
李华 《时代教育》2012,(22):81-8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则在于思考、联想和想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和联想的时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借用"空白"这一艺术手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则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又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达到"无"比"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 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①要使小说成为"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丰产田",采用压缩文字的办法虽能"文约而事丰",但如果剪材不当,叙述之事是读者能料及到的,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是再简炼,也仅仅是在一亩田里收了几十斤水稻而已.倘若用留空白的方法把它巧妙地藏起来,让读者在欣赏中通过想象补充,这样也能使作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许多高明的作家是深得其中三昧的.创作中美国作家恩尼斯特·海明威就有一个"冰山原则".这就是写到作品中去的是净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这"藏在水下"的自然就有艺术空白.他的作品写得凝炼、含蓄,有电报体之称,与他善于使用藏的艺术手段是分不开的.研究作家们在小说中留的艺术空白,对提高当今小说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无疑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5.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齐白石老人就曾是运用"空白"的高手,你看他的虾图,画面上只有一只虾,其余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却在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看到了游鱼碎石,清水绿草.这种手法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即是具体体现.艺术创作中这种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挥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白"艺术.  相似文献   

16.
<正>一、"室""轩"意味品读1.蓄势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生:记。2.揭秘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  相似文献   

17.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指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作文的“空白”是指在写作中未明确或说明的部分和暗示的内容。作文教学的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将“空白”手法运用于科学教学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亦应讲究空白艺术。  相似文献   

18.
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而我们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一、揭题空白,引领入文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  相似文献   

19.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  相似文献   

20.
<正>读《项脊轩志》,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沧桑变幻、人世无常的悲伤意味,然而作者构建这些意味的方式不是痛心疾首式的呐喊,不是饱含哲理式的议论,也不是面面俱到式的叙述。不论是哪种情感的意味都流露出悠长绵远的韵味,淡淡的忧伤却是深沉的体验,深邃的感悟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正是《项脊轩志》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认为它的这种魅力是有艺术支撑的,那就是——时间。读《项脊轩志》,我们能时时刻刻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