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学历人群比例显著增加,在校大学生应该成为预防艾滋病重点人群.本文通过对广东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度偏低,艾滋病相关态度较为积极,艾滋病相关行为风险性较高;同时由于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与态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不同的宣传途径对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不同;因此艾滋病预防教育需要学校、媒体、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政府在其中应起协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探索和推广可行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河池学院一至三年级2 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9.61%;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2.6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2.09%;82.66%的学生认为对HIV/AIDs值得同情;8.87%学生有过性行为;83.06%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获得系统的相关AIDS知识.结论: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尚不够全面深入,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泰州师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便为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泰州师专在校学生159名,采用匿名问卷形式现场调查。结果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2.35%,男女生无明显差别。结论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医疗卫生检验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市级医院在职检验工作人员150,在校检验专业2年级学生100人,运用统计分析对两类人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类人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检验专业人员应侧重实际处理方式及职业性保护的相关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药专科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300名在校一年级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是95.3%、94.0%和92.7%,对胎盘、母乳和产道三种母婴传播的方式知晓率分别为85.3%、76.7%和75.3%。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以电视、网络、广播的有85.3%、学校教育的有71.7%、相关书籍的有67.7%、医务人员的有46.0%。65.3%的学生希望学校教育给予艾滋病相关知识分学生对有关防治性病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性知识有较高的需求。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教学法是提高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是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在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AIDS的相关知识,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从而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安徽省部分市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观念和政策行为的调查和研讨活动结果的分析。调查和分析显示,在党校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培训和研讨活动能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对防治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改变他们的相关观念,从而推动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医药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医药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及其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和药科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共840人,采用匿名独立答卷方式进行调查.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将知识按得分高低分成两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知识部分16题,平均得分是11.63±2.51(0-16),其中传播途径得分是4.55±1.77(0-5)、非传播途径得分是3.58±1.28(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00).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居住地在城市、有专业知识、父/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好.另外,艾滋病知识高低还与艾滋病人与感染者和一般人享有平等权利、择业时到艾滋病或感染者的科室工作、象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艾滋病服务对象和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等态度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等级相关一致.另外,对离自己较远的社会大环境态度较好,支持率达93.5%;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环境态度一般,支持率仅7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66,p=0.000).结论大多数同学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传播途径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提示应该加强有关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等容易模糊概念上的健康教育.知识可能影响艾滋病人/感染者和一般人享有平等权利、择业时到艾滋病/感染者的科室工作、象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艾滋病服务对象和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等态度和行为.但是,对离自己较远的社会大环境态度较好;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小环境态度一般,提示从知识提高到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特别是涉及个人利益的行为改变,还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了解衢州地区高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为有效开展高职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衢州地区2所高职院校502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医药类专业学生总体知晓率80%,非医药类学生总体知晓率为6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医药类专业学生总体知晓率60.9%,非医药类学生总体知晓率为54.7%。两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衢州地区高职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总体良好,但相关法律知识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应积极探索并构建艾滋病健康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对襄樊市1819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性观念、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为81.1%。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认识较为模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平均正确回答率仅为66.1%;高职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于中专学生,而医学类学生又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襄樊市高职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仍需大力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以阻断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