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断太少"既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特点,也是打开《史略》奥秘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到一位矛盾的鲁迅。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教版第五册((范进中举》节选了其中一个精彩章节中的一部分。对于“士林”中的代表人物范进,各类辅导资料给他贴上“伪”“丑”的标签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章将小说《金瓶梅》故事中周守备“老家人周忠之次子周义”误写为周守备“前妻之子”应予明确订正。鲁迅先生这一白璧微瑕的笔误,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欧阳健先生所著《〈中国小说史略〉批判》一书,本于"求真务实"之良知、"后来居上"之勇气及反思之意识,从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前后之行状与时代背景、从"熟悉它所揭示的资料"、"领悟它所得出的论断"等视角入手,对《中国小说史略》之文献、观念、体例及评骘等方面予以客观而科学地分析,指正《中国小说史略》若干失当之处,所订甚精,于治小说史者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在视角和方法上的长处。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小说史略》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流变,以及目录学和校勘学的方法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具体运用情况,试图揭示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中国小说史略》学术价值的生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奠基性著作,在中国小说界的地位至今仍不可动摇,虽然后来许多小说研究者也对编撰中国古典小说史进行了不懈尝试,许多高校相继出版了关于中国古典小说史的专著,但后续作品从各方面都无法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相提并论。本文对《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进行再认识,提出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水浒传》应归入宋人小说类别里的公案小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论述精辟、方法独到的小说史专著。本文通过考察中西两种研究方法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具体运用情况,来说明传统文献学理论和现代方法论对《中国小说史略》学术价值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谴责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这一名称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现收入新版《鲁迅全集》第九卷)。该书的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贡》中,把李宝嘉(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孳海花》等作品列入“谴责小说”一类。这类小说产生于清末戊成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文学史的一个文体部类,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无疑得益于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影响;同时作为小说史,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又必然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诸多启发.通过分析,论证正是在<史略>与<史稿>的交互影响下,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得以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小说向被士大夫文人视为小道,故而从无专史,有之,则从鲁迅始。 《中国小说史略》体大思精,从神话传说谈起循朝代为序,钩稽小说发展状貌,迄至近代,一气呵成,颇有“气吞全牛”之概。 既有“钩稽”,又有“参证”。参证之资料长编有三:《古小说钩沉》三十六卷,辑周至隋散逸小说三十六种,为《史略》第三篇至第七篇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日偶读《鲁迅学案》(《民国学案》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觉得缺了许多东西,很是遗憾。例如在“学术旨要”部分只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汉文学史纲要》以及《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拿来主义》、《门外文谈》等几篇文章;而鲁迅另外一些重要学术文章,则完全略而不提,例如《破〈唐人说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六朝小说与唐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何典〉题记》、《〈游仙窟〉序言》、《选本》等等。如果“旨要”部分因为受体例限制不能涉及得太多,那么在“案主行状”部分似乎可以提到一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过深入研究,尤其对曹雪芹的《红楼梦》颇具真知灼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红楼梦》为“人情小说”。笔者主要从题材取向、命意取向、故事取向、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的基本特征,肯定了鲁迅对《红楼梦》研究的独特贡献,指出他是曹雪芹的真正知音。  相似文献   

14.
(一) 说起“世情”就无法回避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论述:“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泰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亦谓之‘世情书’也。”何谓“世情”,鲁迅先生并未展开论述。但是,研究者治小说史时多承袭了鲁迅先生的说法,将《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为代表的若干作品  相似文献   

15.
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鲁迅不仅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构建小说史,实现了文化批判和"学问根柢"重建的目的。"全本"《中国小说史略》应该是学术专著和课堂教学两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从"教学版"到"学术版"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通过小说类型命名和增删等将现代意义的"小说""历史化"和"自然化"了。鲁迅重写小说史不仅在于大学教育体制内作知识的更新,而且重新反思小说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长荣 《文教资料》2001,(3):34-36
从清末一个士大夫家庭,以科举八股为进身之阶的环境下,逐步跨进新文化运动,直到后来尖锐批判他老师辜鸿铭和刘师培为封建文化守灵吊孝,这不能不说谢无量是新文化革命的勇士。鲁迅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都曾引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来批判文坛上的“八股作风”。1923年谢无量《平民文学两大文豪》(后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罗贯中与马致远》),鲁迅评价“……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广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成书过程极其艰辛,其书在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对从事小说史的中外研究而言,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免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者乃在是时则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所以能成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鲁迅先生认为主要是作者的“有意为”,这种“有意为”的主要特征,鲁迅先生在同一书中提出“大归则究在文采与  相似文献   

20.
针对龚鹏程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也很薄弱,表现出鲁迅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论文认为,鲁迅的小说史著述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是事实,这是由文献和精力不足造成的,鲁迅本人也在不断努力对之加以修订和完善.而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孤立地谈小说,则是因为鲁迅致力于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并且与他的教学实际情况有关,并非单纯的知识结构缺陷.正视这些问题对全面客观地把握鲁迅的小说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