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塑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2)竭力演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3)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总体而言,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智慧过人、建功无数。观星辰,测天气,可谓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华容道、巧布八阵图,可谓是计谋百出,出无不胜。一直以来诸葛亮都是以一个“神”的形象出现于读面前,可是,在标志着蜀国局势江河日下的转折性战役——街亭——战中,诸葛亮却走下了神坛,完成了由“神”到“人”的转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4.
刘强 《现代语文》2009,(9):90-91
海岩的《河流如血》以陆保良为主人公,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度刻画,而陆保良都曾拥有这些,最终却都失去,成为一个“失败者”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黑格尔关于悲剧的“和解说”得到启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和解”在悲剧中的重要作用:“和解”贯穿于悲剧作品中,使悲剧与苦难剧有了明显区分,因而成为悲剧的核心元素;而悲剧美感中的崇高感和力量感也源于“和解”引发的特殊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定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7.
所谓悲剧性,人言人殊。从宗教入手,悲剧的名字很多时候叫“崇高”;从哲学入手,种种本体论还未与悲剧结合,便已彼此纠缠不清;置之于社会、伦理中,悲剧性往往被写成英雄性;那么,从美学而言,悲剧的美,或日某种美的悲剧性,又该如何?也许,从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可以得窥一斑。  相似文献   

8.
胡玫导演的历史剧作品中,主人公形象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具有明显的“崇高美”特征,而这种“崇高美”,主要呈现为壮大之美和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以“择主”为中心,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悲剧英雄形象,其中陈宫、荀或、诸葛亮形象最有典型意义。陈宫、荀或的悲剧是道德悲剧,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他们不追随流俗,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被历史所淘汰。诸葛亮的悲剧则是一出命运悲剧,人谋无法战胜“天命”,理想终难改变现实。作者精心刻画了这些悲剧英雄形象,揭示了其悲剧原因,剖析了他们的痈苦灵魂,同时也通过他们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层次最高的应首推诸葛亮。但是,就诸葛亮的整体形象来看,给读者的感觉过于理性化,甚至有点香烟缭绕的味道。我认为赵云更接近读者的审美理想,论“忠义”或勇敢善战,讲深明大义或谦虚谨慎,赵云都更接近生活,让人感到亲切可爱,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模仿杜诗的“以诗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化用杜诗。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所描写的贾府,是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探春是这铁屋子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她的“反庶”、兴利除弊、反抄检,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等思想和行为,都是徒劳的挣扎,是清醒者痛苦的挣扎。探春的悲剧是“末世”悲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曹雪芹“补天”理想的失败,因而,探春的悲剧,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主体——人的深切关注。本文借鉴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某些观念,分析悲剧人物在实践忠义伦理、追求生命价值实现和与天命抗衡三个不同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从另一角度诠释《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6.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18.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以白鱼河边的印第安部落为背景描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反抗和灭亡的过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研究了小说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和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模式化形象的塑造是殖民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刘朝霞 《广西教育》2022,(3):137-140
本文立足美学的对立概念——日神和酒神,从“从形象中得解救”是日神幻想的完全胜利、“从形象中得解救”是酒神冲动的最强表达、“从形象中得解救”是悲剧的终极观照三个方面论述尼采的“从形象中得解救”艺术哲学思想,以促进高校学生对艺术哲学领域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