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在院子里见到那个订牛奶的男子时,我女儿开心地喊道:“牛奶哥来啦!” 牛奶哥和他的同行不一样,他既不会把自行车往水池边一靠,自动变成一尊注定被忽略的雕塑,也不会逢人就毫无技术含量地机械化推销。当别人推着牛奶车在我们小区里无目的地探索还要接受保安的目光审视时,他已经成为大人小孩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不问该不该,只问真不真截至3月1日,已有2309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两会”,“两会”开幕后还在陆续增加,可能会超过3000名。就算一名记者一天采访三  相似文献   

3.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5.
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采访的中外记者达1400多名,为历次“两会”之最。今年“两会”之所以如此吸引记者,不仅在于是一次换届的会,还在于这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为举国上下所关注。加之,这次会议举办“新闻报道奖”,也吊起了记者们的胃口。因此,“两会”对新闻记者们来说是一次“全国写稿锦标赛”,而为了成为参赛的佼佼者,各路记者竞相亮出奇招、绝招,展开激烈的“新闻大战”。“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新闻中心,还是代表、委员住所,随处可见记者们步履匆匆采访的身影。如某位记者物色到一位采访对象,刚进行采访就有同行围拢过来。还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七八个话筒同时伸到某个被采访者面前,照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各省、市代表团的随团记者也不甘示弱,充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国全国“两会”期间,英国路透社派出了40余人的采访团队来华。他们活跃在“两会”现场,采访代表委员,撰写新闻报道,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采访“两会”的记者总结出三大必备动作:跑、堵、抢。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采访“两会”是对记者意志、品质、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核。  相似文献   

8.
从大众网在2009年山东省两会和全国两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网络参政的无边界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廉价性,更容易了解网络何以会成为众多“草根”参政议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10.
“阿郎”大名苏俊郎,是台湾最大的一家报纸《中国时报》的摄影组组长。我有幸和他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是这次在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的时候。 4月22日,赴新的第一场采访是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抵新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提前赴会,台湾记者早已爆满。互相边寒喧边交换名片,免不了客套一番。这时一个眼睛大大的、个子不高的台湾摄影记者来到面前。“我叫苏俊郎。”我抬头一看,只见他眼角弯弯的,似乎总要笑的样子。“以后就叫我阿郎好了。”阿郎说他去过大陆四次,包括采访“亚行”会议和北京亚运会等等。“以后有事找我”,言毕粲然一笑,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11.
四访吴敬琏     
“两会”期间,领导要求写篇关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深度报道,我锁定了吴敬琏。碰壁在政协的日程安排上,3月5日是各小组讨论时间。一大早我提前半小时赶到了经济界驻地,刚要进电梯,就发现了一张十分熟悉的面孔——正是吴敬琏!和其他任何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样,吴老这次又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焦点。因为我要做的是深度报道,所以在电梯里我没有和许多日报的同行争抢。不过,我“尾随”吴老进了经济32组的小组讨论会场。看到吴老坐定,我抢在许多记者之前走上前去,向他递交了名片,说明了采访意图,希望能够单独采访。然而,吴敬琏说他很忙,有采访都要经新…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三月春风骀荡,“两会”隆重开幕,中外记者云集北京采访“两会”,各个媒体各施所长,展开一场声势宏大、竞争激烈的报道战役,“两会报道”已成为一种特定的新闻文化现象。在时间长、规模大、议程多的两会报道中,众多新闻传媒“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调动了现代化新闻传媒的一切手段,运用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述评、图片、图表等各种新闻体裁,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两会”的盛况,从策划到运作、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声像,每年都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和创新。笔者在此选择《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3.
我真正走上记者岗位只有7个月时间,但很幸运的是,我参加了春节北川新闻采访服务队、2009年山东省两会,2009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采访过欧阳中石、李谷一等名人,还有不少的市长、厅长。我那些还在大学里读书的同学总是羡慕地问我:“陈宏发啊,发儿为什么这样红?”。每当这时,我总会说,“因为,俺莱芜有。”  相似文献   

14.
张妮 《青年记者》2016,(20):44-45
摄影记者在两会采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和瞬间.回顾过去,传统的电视采访方式是“黄金搭档”,即“一名记者+一名摄像”的组合方式.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模式被打破,摄影界还爆发了各种哀叹,“摄像即将穷途末路”“摄像饭碗不保”等等.那么,新媒体时代两会摄影报道将怎样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上会”的几千名记者来说,“两会”是一段“才”“情”激荡的日子,当他们收拾行囊“下会”的时候,多少有点恋恋不舍。请看9位记者的“两会”采访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6.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央电台经济之声的“改革年”。两会期间,经济之声结合“顶天立地”的改革目标,在两会报道上追求创新,重点推出了以“高端观点”“编辑视点”“民生观察”“权威解读”“分析师看两会”等为代表的一批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具有独创性的专题和栏目。同时围绕经济、民生等两会热点话题,立足高端,加强评论,以权威的采访、专业的分析和差异化的报道来服务民生,受到听众和专家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9.
“两会”记者抢新闻速写万京华/方小翔又是一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据报道,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2100余名,人数超过往届。有关媒体曾经做过一个对比,1992年3月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不到1000人,1993年...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记者到陕西代表团集体讨论会现场采访,有的代表说方言听不懂,正为难时,三秦都市报的随团记者自愿给大家当起翻译来。在他的帮助下,记者们都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当大家向他表示感谢时,他有点腼腆地笑着说:“为了报道两会,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大家既竞争又合作,这才叫做‘和谐’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