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色词是每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时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知过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颜色词进行过讨论,但颜色词的认知推理过程是怎样的?为此,我们探讨了汉英"黑"和"black"词汇语义的异同,并尝试用"始源域"和"目标域"对汉英颜色词的基本颜色义异同进行分析,将引申义视为概念意义折射后的联想意义,从而得出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汉英"黑"和"black"的词汇语义异同并存,汉英颜色词的语义异同主要归因于不同民族的不同内省结构以及大脑折射后所产生的不同联想。  相似文献   

2.
英汉颜色词“红色”,虽然概念意义大体一致,但由于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意义,故而英汉民族对红色的语义认知存在差异性。文章首先阐述了词义分类与语义差异分类,其次通过实例从语义对比的三个方面:语义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对二者异同进行比较与探讨,最后指出不同语言交流中语义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3.
量词“颗”与“粒”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语文知识》2009,(2):54-58
“颗”和“粒”是现代汉语中两个语义相近的个体量词,一般的语义学知识很难解释清楚两者的异同。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以找出二者的差别及这些差别所包含的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语义韵现象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回顾了国内近年来语义韵的语料库调查研究,归纳总结了四类研究:同、近义词的语义韵异同研究;专业文本的语义韵研究;跨语言的语义韵异同研究;学习者语言的语义韵研究等。文章认为,目前国内语义韵语料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广度、深度均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金科芳 《考试周刊》2007,(10):45-46
本文通过对汉语“心”和英语“heart”语义领域转移的比较,以期说明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共同心理认知规律的存在。从“心”的个案分析来看,这种规律是存在的。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语言里具有同一指称义的词其语义转移模式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当然,其中也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由不同文化心理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汉语"头"和英语"head"的语义领域转移的比较及其互译研究,揭示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由于人类认知过程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语言里,具有同一基本意义的词,其语义转移模式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在具体的源领域和抽象的目标领域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是语义领域转移的基础和前提。在领域转移方面,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心理的差异造成的。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头"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所各自独有。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据库,采用基于数据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得出:"自取"类动词呈现出消极的语义韵。通过古今对比,发现这一特性在现代更为明显。"自取"类动词的消极语义韵多表达违背客观规律、社会常理、个人经验从而招致对主体的消极影响,而到此地步,是自己主观造成的,含有活该之义。就古代语料而言,"自取"类动词呈现出的消极语义韵色彩,与古人"天人合一"的认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吴静静 《文教资料》2011,(27):24-26
现代汉语中.祈使句尾“了”的语义分析一直很有争议。本文根据认知一语用理论,利用语义演变公式“M2=M1+X”探讨了祈使句尾“了”的语义特征,并认为它是语法化程度不高的成分,其语义演变涉及语言的虚拟性、语用推理及语言主观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常用动量词“次”、“回”、“下”的语义特征。详细描述了由于语义特征的不同造成三个量词在语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相当”和“rather”是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相互对应的程度副词。虽然二者相互对应,但意义并不完全等同。由于来自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迥异的特点。拟从两个词的演变过程、语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及其产生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英语“花园路径句”给人们造成理解上的路径误导,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诸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认知机制的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释,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琴 《语文知识》2008,(3):78-80
文中主要从语义、语法功能、词的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大力”与“热力”的异同,从中讨论了“热力”的新用法,同时提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解释同类词的语义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词“1”作为数量系统的发端,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认知语义是对比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几部常用的英汉词典中摘取语料,梳理数词“one”和“一”认知语义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one”和“一”的数概念经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被扩充,语义范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认知语义。其认知语义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各自的语法特征有很强的个性,并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动词是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都是反映词义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抬高”为例,分析了维汉大学生对动补式结构的语义习得存在的异同:1.汉族大学生和维吾尔族大学生都更加倾向于利用认知科学的体验观来认识“抬高”的语用语义,即“使某一物体的位置上升”,这说明语言学习者对语义的认知受到自身的体验影响,这种影响对语义的理解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抑制作用.2.二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在语义认知上的主要差异应该是目标词的隐喻意义而非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具有”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却鲜有人将它与“具”作比较.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出发,对“具”和“具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与“具有”语义和句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正是”是一个集不同性质的语言形式于一身的同形异构体,可以区分为短语和副词两大类。“正”作为副词时有时可以和“正是”互为替代。文章认为只有附加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在“正”上,和副词“正”存在替换关系,并且只有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环境下。才存在替换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赞”被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本文在比较“赞”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异同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大量可靠而有效的新鲜语料,分析了作为流行语的“赞”的语义和功能。流行语“赞”已成为一个成词语素,能够独立使用,并具有了动词及形容词的基本功能。“赞”得以流行,有语言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言外之意”与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外之意”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溢于言外的意义。含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无论是语句的转义形式还是由语句内在逻辑关系造成的语言形式,其形式和语义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离异,无法照辞直解,它的含义显现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换言之,“言外之意”乃是语言表层形式和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较之于可以照辞直解的语言形式的意义——表层语义,它的突出特点是:对语境具有更大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