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ほど、くらい(ぐらい)和ばかり"三词均为表示数量与程度的副助词,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含义。"くらい(ぐらい)"主要表示大约、不太确切的笼统之数量和可容忍的较低之程度,且带有"轻视、轻蔑"之语气,被称之为高雅的模糊含蓄的表达方式;"ほど"含有"大约"之意,主要是一种更为客气、含蓄的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表示时间之量。表数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多,程度之高;"ばかり"是比较陈旧的用词,具有一种郑重之语感,表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少,表程度时,多用于比喻夸张。  相似文献   

2.
"ほど、くらい(ぐらい)和ばかし)"三词均为表示数量与程度的副助词,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含义."くらい(ぐらい)"主要表示大约、不太确切的笼统之数量和可容忍的较低之程度,且带有"轻视、轻蔑"之语气,被称之为高雅的模糊含蓄的表达方式;"ほど"含有"大约"之意,主要是一种更为客气、含蓄的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表示时间之量.表数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多,程度之高;"ばかり"是比较陈旧的用词,具有一种郑重之语感,表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少,表程度时,多用于比喻夸张.  相似文献   

3.
“十八”作为数词具有表数功能,用于确指时表示具体的数目,用于概指时则夸饰数量多、大;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八”与宗教、哲学、汉民族思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英语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使用语气较温和、含义较雅致或含蓄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粗俗、生硬、直露的说法的一种修辞法。例如:HisfatherpassedawaylastweekandisgoingtobelaidtorestnextSunday.该句中,“passaway”是对“die(死亡)一词的一种婉转说法,而“tobelaidtorest是对tobeburied”(埋葬)一词的一种含蓄说法。英语中表示“death”的委婉语有:passaway,departfromtheworldforever,release,togotoheaven,tobewithGod,togotoabetterworld,benomore,etc而汉语中也有许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除表示“死亡”的词语外…  相似文献   

5.
表时间量的格式“一X(的)工夫”存在三个类别。在表达时间量上,“一VP(的)工夫”无一不表达短时约量,而“一NP(的)工夫”却不单纯表达短时约量。这种语义的差别主要是由“一VP”和“一NP”各自的特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量感”,即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最终的表达形式都是“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即:数是对度量结果的抽象,是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量感的培养重在展开度量的过程,获得度量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符号表达?  相似文献   

7.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在语义虚化后,成为句子的主观标记,在句子中表达言说者的主观态度、对动作的主观量体验.通过语料搜集,我们看到在几种含虚化"他"的句式中, "他"主要用于表达主观大量,在语法化过程中成为表示主观大量的一个语表手段.但是不同句式,主观量的表达方式不同. "V他个+成语/形容词"在"他"语法化之后已经成为一个表主观大量的固定格式.而"V+他+数量短语"句式的主观量表达存在着直赋性主观量和异常态主观量两种表达方式. "V他(个)+数量短语+名词"句式通过副词标将客观小量转换成主观大量,还通过参数和语音重音指向将客观大量转换成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9.
“可”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副词,它经常用于数量结构之前,也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大约”、“约数”。中古汉语中,“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位置不十分固定,既可以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可方”就是这种用法的体现。《搜神记》中“可方”或并非“辟方”之误。  相似文献   

10.
副词“就”与“就是”在表强调时存在替换关系:首先,以强调功能为切入点,将副词“就”与“就是”分为强调时间、强调范围或状态、强调数量、强调自身观点4 类;其次,副词“就”与“就是”存在的替换关系为:构造格式相同的句子强调的内容存在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即使强调内容相同,出现的具体替换情况也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日语中所谓的“推量表现”是用以表达说话人不确定的判断的表达方式。“推量表现”是日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表示“推量”意义的助动词,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按着说话人主观意志进行推测的表达方式「ダロウ」和说话人基于客观依据进行推测的表达方式「ヨウダ」「ラシィ」。“推量助动词”以外的推断表达方式主要有思考动词“思ラ”和含有疑问词「カ」的「カモシレナィ」「カナ」「カシラ」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九"有实指、虚指之分,相应地,与其相关的数词词组"九十九"也有实指、虚指之分,它们表示实际数量的实指用法古已有之,但表示强调程度和加强语气的虚指用法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古代多用"九"的虚指用法表多义,而近代人们在表达多义时更倾向于使用"九十九".  相似文献   

13.
“能V多少(就)V多少”是现代汉语常见的结构,结构义为前项“V多少”指出前提条件,后项“(就)V多少”表达认可和接受。结构对数量的倾向性是语境赋予的,是“多少”对举表不定指的体现,其本身对数量没有倾向性,这种无倾向性使得该结构在语境中呈现认可大量、勉强认可小量和认可任何量三种含义。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粉丝”一词还在网络上火爆流行.而如今一种与之不同的新的汉语表达方式“粉X”(“粉”作为程度副词).又成为当今网络媒体中的新热点,让我们来看这些例子:  相似文献   

16.
约量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范畴。它是从"量范畴"的角度对表示"大约"、"大概"类义进行的归类。约量的表达方式一般为"数助词"加数量结构。这一数量结构中的数词通常是任意的。但有时其中的数词却是有限制的,仅限于"一、两、几、三、半"五个。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表约量的数量结构中量词本身的搭配能力限制以及表约量的数量结构自身具有的特指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全祥 《广东教育》2011,(11):47-48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个内容.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由倍数关系(例1)变成相差关系(习题)后,将“倍数关系替换”和“相差关系替换”中总量的“不变”和“变”作为替换中的区别点加以比对就成为教师乃至教参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8.
“上下”、“前后”、“左右”三者在构词方式上有着共同点,即由一对表空间方位意义的反义词组合而成。因而,它们均具有表达一定空间意义范围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知的发展。“上下、前后、左右”不仅仅表达空间范围意义,而是逐步向时间领域及数量领域发展。由于三者自身构词方式的特殊性及词义表达的特点,它们又都赋有约量义表达的功能。针对“X+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结构,探究其约量表达的特点及人们对该种约量表达方式的认知机制,同时就相互组合情况及使用频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初语第六册(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一文,在认可“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之后写道:“此外,有一种意见认为表达方式中还应当包括描写,我们没有采纳,因为描写总是附丽于记叙、说明和抒情,只不过写得细致生动些罢了,算不得独立的表达方式。”究竟“描写”算不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否应当包括“描写”)呢?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好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妨先考察一下学术公论和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20.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