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2.
轻松一刻     
更正 约翰气呼呼地给报社打电话质问: “你们报纸搞什么名堂,明明我还活 着,为什么发表了我的死讯?你们要负 责刊登更正的启事。” 编辑:“真对不起,要更正是不可 能的。” 约翰:“为什么?” 编辑:“为了维护我们报纸的信 誉,我们从不登自相矛盾的消息。不过, 我们可以想另外一个办法来弥补一 下。” 约翰:“有什么办法呢?” 编辑:“我们可以在明天的《出生 栏》里,刊登您出生的消息,让您重新 做人。” 严重警告 邻居家的篱笆内,马丁正与邻居家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起劲地交谈着。 突然,一把亮闪闪的菜刀“嗖”的  相似文献   

3.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4.
上午刚上班,编辑部就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A 分厂厂长拿着一份《三星人报》冲上门来,气愤地说:“你们办什么报纸?岂能颠倒是非,歪曲事实?”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工人接踵而至,拉大了嗓门:“你们当记者的能胡编乱造吗?”接着,A 分厂一份“告状”信送到公司领导办公室……是什么事情使 A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形象由藏书构成——基层馆藏书建设漫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图书馆同仁可曾留意,当别人知道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总会问:“你们馆有多少书?”“你们馆有些什么好书?”两种问法,代表两种层次的读者。前不久去朋友家作客,闲谈间,一位乡干部问我:“你们图书馆有多少书?”“四万多册。”望着乡干部伸出舌头,我颇有几分得意,正如本县乡绅李文汉有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那样;又一位办公室秘书问:“有些什么好书?”我说:一时说不清,最好哪天你进来玩玩,看你需要什么书。这时一位中学教师插嘴说:“四万册书,其中有两万  相似文献   

7.
的我们采访团离开武汉的前夜,突然有人敲门,不期而至的是湖北中医学院的12位教授。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屋子里坐得满满的。“你们是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他们问。我说是。“你们是北京来的?”他们又问。“可找到你们了。”“找你们真不容易。”“一大早从广播里听到你们来武汉的消息后,我们就到处打听。”教授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9.
庐山在呼唤     
香炉峰的瀑布在呼唤,仙人洞 的松涛在呼唤,庐山在呼唤! 呼唤你们:五十年前在庐山“快乐家”孤儿院度过童年时代的老人们,你们今在何方?你们晚年生活得怎么样?你们还记得庐山“快乐家”孤儿院吗?还记得布妈妈、牧妈妈、胡妈妈吗?什么时候,你们能再来庐山看看呢?庐山没有忘记你们,庐山在关注着你们!  相似文献   

10.
一位交情不错的眼科医生对我说:“你们新闻界能帮别人,也能坏事。”我问“此话咋讲?”他告诉我:“这几年,我成功地做了几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又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使几位双眼失明的人恢复了视力,报纸、广播先后作了报道,对我们医院、对人们求医治病很有益处。但是,有一家大报登的消息说我  相似文献   

11.
疯子     
你们是否听说有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一个劲儿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里恰巧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招来一阵哄笑。其中一个问,上帝失踪了吗?另一个问,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吗?或者他躲起来了?他害怕我们?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拨人就如此这般又嚷又笑,乱作一团。  相似文献   

12.
一架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巨型波音客机,把我们一行4人从万里之外的开罗送到了莫斯科。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报道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又一件大事——中东地区性问题多边会谈组织会议。走下飞机,去办理入境手续。在机场海关,一位配戴绿色肩章的官员在我们的外币申报单上签字盖章之后,毫不客气地提出要求:“你们不是中国人吗?给我一支圆珠笔,中国造的!”我从装满杂物的挎包中挖出一支圆珠笔,他连“谢谢”也不说就抓了过去。此刻,我不由得想到,  相似文献   

13.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言者,“理直”气壮,闻者哭笑不得。然而甭管是哭是笑,我倒觉得这位县委书记的“道理”是从另一角度(且不说“从反面”  相似文献   

14.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16.
“9393,我终于到家啦!谢谢你们一路陪伴!” “9393,新岭隧道又堵上了,更可气的是有些人占用硬路肩”! “9393,这里一马平川,我正开车带着老婆孩子,今天去丈母娘家,能给我们放一首欢快的歌吗?”  相似文献   

17.
2002年4月8日.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64岁的生日。这一天.恰好是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化大会政府论坛开幕的日子.于是安南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市政大厅就有了这么一段精美绝伦的致辞:“我现在向大家说明一下,今天是我64岁的生日。我想代表所有的老年人,引用披头士的一句歌词来问大家,你们要我吗?当我64岁的时候,你们还需要我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在21世纪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我们需要老年人!”  相似文献   

18.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9.
写下这个标题是缘于听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一大段“议论”。他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你们县报的一位记者到我们乡的一个山村采访,我也一同前去。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位老农民后,那位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并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开始发问:“请问,一亩田能打多少粮?”从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一看这架势,慌了;加上他听不懂普通话,结果慌得一句话也讲不出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4,(6):7
近日,《今传媒》记者就“今日点击”所面临的挑战对该栏目负责人李荣进行了专访。记者:“今日点击”目前已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品牌栏目。你们播出的许多节目,都曾遇到这程度不同的阻力,在重重“埋伏”中,你们实施舆论监督的信念还依然坚定吗?李荣:别无选择,义无反顾。记者:你们遭遇的“埋伏”之一是说情风,这个难题你们是怎样对待的?能顶得住吗?李荣:说情风就没断过,但近来有所减弱,其原因是说过之后,节目照常播出了,说不说情都一样,说的人就少了。尤其是过去爱“灭火”的一些部门的人,现在也不来“灭火”了。当然,我们在采访县乡基层过程中,也加强了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在报道时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的真实客观,并保持中立立场,只再现事实,不作评判,这样更易于被基层领导接受并引起重视。比如蒲城县某镇领导班子被要求财务审计一事,我们与县上多次沟通,国庆节前就已完成采访,但为了给县上处理此事留下时间余地,有意将节目放到国庆之后播出,对此事的处理解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记者:一些司法部门自定“土政策”,以行业规定为由将你们拒之门外,你们有什么办法应对这个“埋伏”?李荣:我们干脆来个不理睬,直接偷拍、暗访。你有矛,我有盾。富县法院拖欠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