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前不久,笔者有幸在浙江绍兴观摩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一堂公开课,从中受益匪浅,然而,敬佩之余有一疑问一直萦绕于怀,那就是:公开课为何“高课低上”? 魏老师这堂公开课的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上的是高三的课文《硕鼠》。用高年级教材给低年级学生上课,魏老师不是第一人,数年前钱梦龙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就是这样上的。那一次钱老师是对初一的学生上初二的课文《死海不死》。目前一些地方的教学公开课已有此类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来上公开  相似文献   

2.
没有排演过公开课从教十几年来,教过的公开课实在太多了,现在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节,有上级检查来听的,有参加讲课比赛的,有学校领导听的,当然更多的是同事们听的。所上的课有自己相当满意的,也有明显失误的,都给了我很多经验与教训。那么多的公开课,内容、教法、效果多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几乎每节课,只有当听课老师或领导坐进教室时,学生才知道,今天这节课是语文公开课。只有一两次,为了听课方便需要倒换课,学生猜到可能是公开课,问我时我没有否认。这源于我自己当学生时,对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前的某些做法的不以为然。有的老师提前…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学校是一所新校,每年都会有新的老师加入,但是学校有一个惯例,每年的暑假开学之后,全校老师要集中起来,听每一位新来的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这一节公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上课老师看起来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上课伊始,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开始:同学们,在暑假时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问题一出,学生都非常兴奋,纷纷举手回答,  相似文献   

4.
当了十几年的校长,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听了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节公开课上的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至今使我难以释怀。这是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课上得精彩,不落俗套,无须赘述。“收官”阶段,老师出了一道题,请学生从“公共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小轿车”这四个词中找出不属于  相似文献   

5.
日前,笔者有幸观摩了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王岚老师的一堂区级公开课。与以往人们所熟悉的公开课不同的是:王岚老师执教的这节公开课多了点“实效”,少了点“形式”;多了点“沉稳”,少了点“浮躁”;多了点“实在”,少了点“表演”。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她的课堂活动设计,还是她的课堂教学行为,无不体现出其“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教学思想。现将笔者对这堂课的拙见与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6.
从教几年,听的公开课不少了,确实获益匪浅。然而不知为什么,近几年却越来越“怕”听公开课。听公开课,我有“三怕”:一怕完美无缺的表演。听公开课,最怕见到酣畅流利的表演,最怕听到完美无缺的回答。因为这样的公开课,往往只能有一种原因———乏课。“真实是一节课的生命。”没有了真实这第一要素,任何优秀的公开课都黯然失色。一节乏课,老师反复演练过无数遍,学生按程式回答,这样的公开课除了像舞台剧一样向人展示外,还有什么实际价值?我们的学习毕竟不是演戏。况且,我们一天到晚在呼唤诚信,一天到晚在教育学生要诚实,讲真话。而我们老师…  相似文献   

7.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一节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相似文献   

8.
记得知名教育家傅道春教授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 ,特意系上了一条红领带。结果 ,那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节奏明快 ,达到了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效果。那位老师称这种现象为“领带效应” :是这条红领带向他的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老师很重视这节课 ,决心要上好 ,希望同学们密切配合。正是这条红领带产生的美感效应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激发了教与学的情绪 ,为这节公开课的成功奠定了情感基础。由此 ,我还想到了一个反面的例子 :有一位执教公开课的老师 ,写完课题后发现漏掉了一个字 ,他想擦掉了重写 ,却怎么…  相似文献   

9.
教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尤其是这样。它虽然简朴,但使用起来并不简单。有位老师是这样使用教鞭的: 在总结小学第二册语文《我们的好老师》这一课时,教者要学生谈谈课文中我们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位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不怕困难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带病上课的老师……学生回答一句,老师板书一句。学生把课文里那位老师的优点全答出来了,就是无人概括出“我们的老师是位好老师”这个中心意思。听这堂公开课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老师们常说,公开课好看,但学不来,羡慕,但望尘莫及。公开课距离我们太远了,不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我认为,公开课必须与老师们零距离。 一、公开课应该是朴素的课 朴素,朴实、无华。这一说法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首先它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课堂具有这样的特质:它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灵的对话,是坦城的表白,没有教师与学生事先的"约定"。  相似文献   

11.
昨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李安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很有感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动听歌声,又何尝不是来自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就从教唱歌曲《大鹿》谈起吧。这是一首学生比较喜欢唱,老师也比较喜欢选择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一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就选择了这课,为什么选择?记得当时有两个理由,  相似文献   

12.
关注学生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公开课前听到这样的语言,学生一脸真诚地对老师说:“老师,这堂课你一定会上好的。”为什么不是“这堂课我们一定会学好的”?还会听到上完课后老师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到底是老师配合学生?还是学生配合老师?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考虑安排学习内容,考虑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如何把课堂展示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困惑有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够不够深入,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这里就有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问题。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考试科目的学习,而不关注与考…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揭丑,你会怎么做?一次,在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就给老师出了难题。上课了,徐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特点,这下教室可热闹了,有的说徐老师身材魁梧,有的说徐老师双眼炯炯有神,有的说徐老师和蔼可亲……总之溢美之词越来越多。不料,一个很沉稳的男生说:“徐老师是个秃子。”一言既出,本来欢快的课堂立即冷寂,空气好像凝结了一般。哎,这个要命的小鬼,这可是有数十位老师观摩的公开课呀。这尴尬的场面叫人如何处理?只见徐老师非常平静,面带微笑地说,这个同学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块“不毛…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会上,有机会现场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朴实的教学风格、真实的教学过程、扎实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位参与听课的老师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样的公开课,是没有一点花架子,真正为学生而上的公开课。薄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通过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之间的巨大变化对比,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上过公开课,也听过包括县级、市级和省级的公开课。而引发我深思的是最近听过的两节公开课。一次是我们灵溪学区在我们学校举办的英语写作和阅读的研讨课。其中一位作课的是年轻的优秀老师。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16.
熊丙奇 《教育》2011,(1):17-17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笔者在一些中小学听课时发现,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  相似文献   

17.
每每上完一次公开课,学生们都急着想知道听课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以前,我还在心里暗自发笑:学生怎么这么无知,公开课主要是看我上课的水平,听课老师怎么会管你们学生的表现。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好奇心,我总是大加表扬一番。确实,公开课上,学生也总比平时更认真,发言也更积极。这学期我又开了一节公开课。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望着同学们那微笑而又满含期待的表情,仿佛在问我:“老师,我们表现得好吗?”顿时,我一下子明白过来——无知的不是学生,而是我自己。以往上公开课,我太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了。这个问题该怎么提出,那…  相似文献   

18.
以前笔者听一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时,这位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而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前20多分钟让学生自己去看网上下载的课堂实录,看完后老师随便讲解了几句就结束了教学,剩下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后来,笔者又听了一些语文多媒体公开课,而这些公开课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