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谁在教育孩子?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又是学校。那么,如何使教师和家长这两个教育的主导者,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出1+1>2的教育效果呢?这就对家校的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快捷便利  相似文献   

2.
吴章春 《教师》2014,(25):13-13
正"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教育的现状如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学校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学校一方面能独自胜任的,必须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不仅仅是生物学和法律意义上的家长,更应该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家长;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而应是家庭教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后,精英阶层发出的"恋爱婚姻自由"的呐喊之声最终走向了何处?这一思想资源是如何被实践、被活用的?其特点何在?通过对《妇女杂志》及其发起的"我之理想的配偶"征文活动的研究可以发现,在选择配偶这一现实问题时,青年们十分注重女性的学校教育经历,并在女子教育与近代家庭的组建之间建立起了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女子教育是鉴别"新女性"与"旧女性"的唯一标准,是衡量能否建立"美满"的近代家庭的重要标尺。青年们的选择使女子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权威,一种意识形态,发挥着特殊的文化功能,而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家长朋友:这封信,我想和家长朋友们探讨"家长怎样主动和老师配合"的问题。教育孩子特别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近些年,学校从关门办学发展为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大量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然后又进一步认识到家长也是教育的主人、教育的生力军,开始走向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在家校合作中,我为什么强调家长要"主动"和老师配合呢?  相似文献   

5.
学校、家庭、社会犹如"三条腿"支撑着教育这个"桌子",但是,当前家庭、社会的教育氛围不能和学校教育齐头并进,而是"一长两短",在某些方面,家庭、社会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何谓教育?就其所达到的目的而言,古人认为贵在"养子使之作善",今人强调的则是成人成材.可见,古今家长、教者对孩子成长的期望都是一致的.就其过程而言,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的一个互动过程,是一个需要家长、老师、学生相互配合完成的共同成长的事业.现代教育讲究教育的协同性,这一协同性虽然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中,但是在孩子踏入社会之前的学龄期间,他们每日往返于家庭和学校,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一个巨大空间,尤应值得学校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08,(11)
"解放学校"实验的主题与经验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为辍学少年儿童,尤其是那些来自破碎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的少年儿童,而设立的青少年技能教育,是古巴政府1995年制订的"创办厂校合办职业与技术学校计划"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是家长。"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怎样充分发挥父母这个第一  相似文献   

9.
叶青 《考试周刊》2013,(65):154-155
<正>"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技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无问题"状态,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关联,都是造成这一状态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思想指导为了促进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的转变,教育各界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建立"百年大计"理想。教育主管部门引领教育,改变对学校效益的评价机理,放眼未来,运用积极的评价制度促进教育转型。各学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  相似文献   

10.
在德育范畴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当这两种优势实现有机结合时,就能够增强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整体合力.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胡卫芳 《江苏教育》2014,(20):53-54
<正>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一家庭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任何教育都应该开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家外之家",家庭是"校外之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育模式也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相结合转变,也就是"家校共育",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提出的背景】时至今日,我校探索实践出了全方位整合资源,多途径促进发展"学校为主,社区、家庭为辅"开创学校教育的立体新模式,利用社区、家庭把学校教育的阵地横向延伸,这一模式实践以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双休日(节假日)学生教育活动的四种途径1.学校——开放教育资源学校为学生在双休日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载体,搭建"唱戏"的舞台。每逢双休日,学校就打开校门,为学生  相似文献   

14.
"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这几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中的密切关系,也深刻揭示出家校结合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竟早早地注意到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问题,并做了如此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王强 《教育》2011,(18):25-25
<正>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家庭、社会、学校这是教育三股关键力量。把三股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整体效能。家庭熏陶为孩子成长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说过:"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家庭  相似文献   

16.
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这一创新德育模式以其"协同组织教育,丰富儿童人生,合力回报社会"的先进理念,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行为中,营造开放、包容、民主并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氛围,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长为辅助、社区为补充的协同教育群体,致力于培养具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阳光心态的特区小公民。树立愿景整合资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创新德育模式令学校与家长及社区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教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由于各种具体场合具体需要的推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现象日渐普遍,这无疑是件大好事。有人讲,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者的结合,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益。这个观点一般来说是正确的,而问题在于,怎样结合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益?概言之,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主要是沟通和参与;学校与社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学校也如此.学校上了年纪的教师,他们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不也是学校的一件宝物吗?不也是年轻教师的好参谋、好导师吗?  相似文献   

20.
张萱 《上海教育》2016,(Z1):38-39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简要而鲜明地指出:"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管理的开放化、民主化和学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封闭的学校自我管理,转向社会、家庭参与学校管理,这就决定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必然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只有坚持以人本思想构建和处理家校关系,才能最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