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辞海》的解释,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即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设置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一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阶段国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的代名词早已有之,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却是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比较和碰撞的产物。广义上的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其外延可指向一国所有之学,与其等同的还有中学、国故这些概念。狭义上的国学则是指儒学,或以儒学  相似文献   

3.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4.
王玫 《山东教育》2008,(7):41-43
“国学”,又叫国故,指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们的总记录和文化积累的总载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幼儿阶段,  相似文献   

5.
1919年12月,胡适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抛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纲领,作为再造文明的手段之一,在学术阵地上,胡适树起了“整理国故”的大旗。何谓“国故”呢?胡适说:“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孔祥渊 《中国教师》2013,(21):34-36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片沃土,孕育了诸如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至今山东省仍然深受国学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原有的所有学术,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复兴国学的运动中,章太炎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历史。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主体将其"自身"作为文化主题而主体化的心智洗礼和心性历练过程,更是其自身文明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保卫以及自我启蒙。他的目的在于重建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它在政治上主张:相应文化主体必须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在法治和政治等关涉人间秩序的一切事务上,形成符合本文化主体的文化传统的道德审美和价值观的意念、态度和情绪。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亦是重建"国学"的政治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黄君 《教师博览》2011,(2):26-27
黄侃,字季刚,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章太炎先生并称"国学大师""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同时,他又是一位早期农民运动的活动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饶锷先生是近世潮州学术大家,毕生致力于"国故学"研究,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全盘接受了近代革命家的"新国学"理念与方法,在思想上将国学视为民族复兴、对抗西化的基石,因此,"国学"是他思考民族文化命运的起点,更是他所有文化活动的指归。他在国学方法论上则以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为专业分工细致化的专业标志,秉持学术判断的客观性与事实性依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积极运用新型传媒方式促进国学研究,普及国学知识,同时又营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生活环境,增进了国学的生活化体验,使国学成为可知可感、生动活泼的文化实体。  相似文献   

11.
正一、概念界定关于国学的概念目前并无定论。王雅坤教授指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而不只是儒家经典等狭义的国学。"她介绍,国学在中国历史上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现代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近现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称,是以儒学为主体,兼容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  相似文献   

12.
章炳麟(太炎)、黄侃(季刚)是20世纪初期“国故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西化”浪潮冲击中国民族文化走向极端,传统文化几被全盘否定的历史时期,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提倡建设中国本体文化,并为此整理典籍、施行国学教育,为新世纪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继承型人才。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他们的文化建设思想和提倡国故之所为,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国学研究和教育中高度的历史使命意识、敢于反潮流的独立思想和难能可贵的严谨学风,这对我们今天先进文化的建设,是有深刻的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国学热”的兴衰宋小庆一、国学,一个充满歧义的词汇从清末到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股势头不小的“国学热”。国学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何谓国学?据《辞海》解释;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然而在近代,国学曾被界定为中学、旧学、...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深远,通过举办"国学周"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国学周"期间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解析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评价"国学周"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学"之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有如下解释:"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从民族文化角度对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作对比研究,本文得出英汉委婉语在对"酒""老""等级""阶级""贫穷"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并且在发展上表现出趋同性。  相似文献   

18.
古代国学指与私学对应的官方之学,即国家之学;近代国学指与外学对应的本国固有之学,即中国本土之学。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现实需要使下列问题成为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中国有哲学吗?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包括宗教)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这些问题已成为近代国学的核心话题。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解答,近代思想家回答了中西文化的优劣问题,坚守了自己的国学立场。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谢桃坊先生采用历史与理论的方法,通过全面考察2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产生、整理国故的进行、文史研究的开展和考据方法的提倡,对国学运动进行了反思。谢先生认为: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存在的困难而狭小的学术问题;古史辨派与历史语言学派是国学运动的两大流派;四川国学是国学运动的一个缩影。这是先生关于国学的三个论断。这对我们现在审视国学热潮的再度兴起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