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色龙》是一篇讽刺性极强的小说。作者契诃夫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然而在这篇小说中,还有一个易为读者忽略的人物——巡警叶尔德林。他虽然不是小说重点描写的对象,作者对他的描写简单到只作三言两语的交代,但他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中学语文课本曾选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两篇小说《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写于1884年,是早期作品;后者发表于1898年。这两篇小说塑造的两个人物都是沙  相似文献   

3.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绝笔之作和最为经典的戏剧。《樱桃园》中契诃夫对几组人物关系的设置,分别象征了樱桃园从消亡、过渡、新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体现契诃夫在艺术手法上的匠心独运。本文拟通过对《樱桃园》中几组人物关系的分析,探究其与樱桃园消亡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该戏剧所蕴含的对人类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4.
有的学者认为,契诃夫塑造的别里科夫“和周围人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套中人》与《醋栗》中的人物关系,认为主人公与周围人物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类小说中人与环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叙述或评论性人物与平庸的社会环境的冲突中。  相似文献   

5.
<正>通常认为,《变色龙》讽刺的对象是奥楚蔑洛夫,他作为沙皇专制的走狗欺下媚上,抓住审判小狗的机会对席加洛夫将军极尽谄媚。但整体考察契诃夫的作品乃至聚焦其早期小说,我们发现无论从其小说的情绪化特征、取材对象、篇内的人物群像还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动作细节来看,很难说契诃夫在直接批判沙皇专制,而且对奥楚蔑洛夫的讽刺本身并不是目的。笔者认为,和其他作品一样,契诃夫始终关注普通人的尊严,《变色龙》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多年以来作为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无人不知,耳熟能详。然而年轻的读者群体对这篇小说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层面,即专制制度对人性压抑的批判;却很少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人物本身的认知障碍、心理防御机制是怎样妨碍了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解读。缺少了这个视角,我们只能生活在自己想像出来的世界中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变色龙》中,作者契诃夫不动声色,不加议论,只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让人物自我表演,自我暴露,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冷峻无情的鞭笞,具有鲜明的喜剧意味和强烈的讽刺效果。一小说题目的讽刺变色龙是蜥蜴类的四脚爬虫,皮肤的颜色  相似文献   

8.
悲情女性-论契诃夫笔下的妇女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诃夫在他的小说及戏剧中,创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一个女性人物长廊。作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描绘,鲜明而尖锐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妇女问题。本通过对这些妇女问题的分类分析,观照契诃夫的妇女观,再现其历史价值,并挖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论契诃夫小说的戏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具有迥异于一般作家小说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其秘诀在于他的小说具有戏剧性的物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小说的人物语言具有对白性;二是小说的人物语言具有行动性;三是小说描写的场景具有戏剧舞台性  相似文献   

10.
"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一类人物形象,在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省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拉斯蒂涅的形象。小说人物身份不同对其命运的影响、小说人物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性格的影响、小说作者创作选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决定了于连和拉斯蒂涅奋斗史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里有别于这一观点,认为《套中人》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大量运用了象征、暗示、隐喻、对比等手法来暗示小说的主题及事件的发展,并赋予鲜明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中还对契诃夫的象征与象征主义流派的象征加以区别,认为契诃夫的象征是一种健康的象征,一种健康的美,这种美唤起人们心中光明向上的情感,饱含着真和善的品质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在《变色龙》中讽刺的不仅仅是奥楚蔑洛 夫,还应包括赫留金及那些“哈哈大笑”的围观者。赫留金是众 多小市民中的普通一员,透过对他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契诃夫小说对普通市民阶层奴性心理的剖析。这更拓宽了小 说的思想内涵,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正>《变色龙》是契诃夫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一只小狗咬了赫留金的手指,警官奥楚蔑洛夫过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的丑恶灵魂。小说人物富有代表性。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在对达官贵人,甚至将军家  相似文献   

14.
乔伊斯的《一场悲剧》和契诃夫的《套中人》都勾画了其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与别里科夫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与冲撞。  相似文献   

15.
在短篇小说里,什么是应该剔除的“不是脸的地方”呢?契诃夫认为,首先应该剔除多余的人物。在一部短篇小说中,只要有一两个或三个人物处于注意的中心,其余的人物只好似天上的星星,作为点缀和陪衬。他说,在短篇小说中,人物众多,他们就会“挤集在一起,把读者的注意力分成一千份……,不能在读者的记忆里留下鲜明的印记”。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里,处于注意中心的人物确实是不多的。无论是契洪特(契诃夫创作初期使用的笔名)的杰作《苦恼》、《万卡》,还是契诃夫的名篇《醋栗》、《姚内奇》、《未婚妻》,无一例外。  相似文献   

16.
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第三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合称为“意大利小说”。文章主要是运用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分析小说人物的理论。即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解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体现出的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浸会大学,张炜紧密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写作实践,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语言、故事、人物、主题等,发表在《青年文学》上名为《小说八讲》。这是张炜第一次具体地、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其意义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将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开始从理论的层面对小说创作进行思考,张炜也因此对当代作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张炜的小说创作理论中,人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以《古船》为例,论述其小说人物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8.
《变色龙》是契诃夫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小说里的赫留金是在奥楚蔑洛夫之外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了.赫留金看似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其实却是一个被作者否定的角色.小说在人选现行人教版的教材时,一条注释被舍弃,所据译本的一句话被改动,而这两点恰好是把握赫留金这一人物形象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省略号的运用,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语言内涵,显示出独有的语言价值和艺术魅力。我们仅从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两篇小说中选几例人物语言加以分析,体味省略号的作用。在大段的人物语言描写中,合理运用省略号更能充分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过程。例如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首饰匠的一段语言描写:“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  相似文献   

20.
张丽丽 《读写月报》2023,(34):21-23
<正>解读契诃夫的名篇《套中人》[1]时,我们往往会关注别里科夫、布尔金、瓦连卡、科瓦连科等形象,容易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小人物”——伊万·伊万内奇。而这一形象虽用墨不多,却是整篇小说的点睛人物、灵魂人物。相比其他人,他更具进步性和反抗性。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软弱、社会的弊病,可谓“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在《套中人》的续篇《醋栗》[2]中,契诃夫再度让他登场,并在他的身上寄寓了更多的深意。他的抗争意识更为明显,对于时代和人性的认识和批判也更为深刻。他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意志的直接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