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及社会学、文化地理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了两岸学者对"民俗"、"民俗体育"的定义与范畴的意识形态根源,以及闽台民俗体育渊源关系,并探讨了闽台民俗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及其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闽台两地在各自体现出的民俗体育,表现同样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习俗,具有同样的身体活动形式、运动设施、器材等物质体系,而且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非物质体系,是同一种体育文化的特征。保护和发展闽台民俗体育,是祖国认同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实证法以及民俗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闽台民俗体育项目——"中元抢孤"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对民众、社会的渗透和影响,促进具有地域性、亲缘性的闽台民俗体育重焕光彩。研究认为:闽台民俗体育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民俗体育是剖析现代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中元抢孤"折射出闽台密切的亲缘性和史缘性;"中元抢孤"要进行改造、规范、合理继承才能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了闽台民俗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认为:闽台民间信仰对闽台民俗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民间信仰与体育之间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包含着许多民俗体育的内容,而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又渗透着民间信仰的色彩以及民间信仰观念;它们间的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闽台文化亲缘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实现闽台地区民俗体育的当代保护及发挥其在推动两岸交流上的积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闽南古镇蚶江海上泼水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当代传承与发展进行阐释分析。结果表明:闽台民俗体育有着密切的渊源,其产生及文化内涵的形成离不开闽台民众特定的民俗生活,其当代发展离不开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及民众和政府的支持。保护和发展闽台民俗体育有利于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科学地考证由中华体育文化一脉相承的闽台民俗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括出闽台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充分论证闽台两地的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研究认为:闽台无疑属于同一个形式文化区具有同一种体育文化的特征,即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同属于中华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6.
宗族社会视角下的闽台民俗体育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和台湾都是经由移民社会过渡到定居社会的,宗族意识和组织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深刻影响了闽台居民的日常生活.民俗体育既受宗族意识和宗族势力的推动,也在闽台宗族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土著社会中扮演宗教祭祀功能的民俗体育,在移民社会中更多地承担了族别认同和文化内聚的功能,而到了定居社会则主要是维持宗族秩序和社会稳定.闽台民俗体育目前仍具有文化认同与传承、促进经济、健身娱乐和教育未成年人等重要价值,需要体育、文化等部门联手,通过不断创新来开启民俗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闽台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两地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类型相同相近相融,闽台之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闽台传统体育文化由闽入台,互补共荣.阁台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都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闽台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需求中,其一部分已向娱神祭祀、节日庆典、社会风情、婚丧纪念等民俗祭祀文化和戏剧舞蹈文化方面流变;另一部分则向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竞技竞赛体育文化和传统养生娱乐体育文化方面发展.深入研究闽台传统体育文化内容,有助于推动闽台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晋南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晋南社火民俗体育分布区域广泛,了解和参与程度高的项目是锣鼓、秧歌、高跷、竹马、旱船、舞狮、舞龙等较为普及的项目;而被认为有可能消失的是转灯、麒麟舞、人熊舞、蛤蚌舞、甩杆等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项目.民众对民俗体育的态度总体来讲是积极的,社火民俗体育传播和传承的关键问题是对民俗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状况.晋南民众参加社火民俗体育的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传承文化.制约晋南社火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民众对民俗体育了解不够、政府组织乏力、民俗体育后继乏人等.建议加强社火民俗体育的调研、组织、领导和管理,使社火民俗体育进教材、入课堂,实行市场化运作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黄山市所管辖的三区四县的民俗体育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其中内容包含:民众参与民俗体育的态度和目的;民众获取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民俗体育开展的内容及形式;参与者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特点;民俗体育开展的场所及活动经费;政府管理政策。并进而寻找其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黄山市地方民俗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方法,考察民俗体育的文化景观,探究闽台民俗体育的渊源,从学理上阐述台湾所谓的“本土体育”,其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闽南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间体育组织的缘起,是与当地庙宇活动密切联系的,即与佛教、道教活动相互结合.组织的名称多以社、堂、团、馆为主,表现为综合性的民众团体.每当庙宇进行各种祭祀、庆祝等活动时,民俗体育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表演活动.台湾民间体育组织活动又随社会的变迁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由娱神娱人功能到防卫与军事功能,再到文化抵抗功能,又回归娱神娱人功能,并向健康的娱乐观光功能和健身功能以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发展,促进两岸民间体育交流.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法、田野考察法、访谈法等,并利用历史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华体育文化在近、现代台湾传承进行研究。结果认为:中华体育文化在台湾近、现代历经日据时期、台湾光复时期、国民党早期执政期、民进党执政期和国民党重新执政期。社会的后续发展等方面不甚相同,呈现出相异的特殊意识形态。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不能改变中华体育文化与台湾民俗体育是一体和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学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以及分析研学活动发展现状,认为在项目教学法下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融入研学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依托闽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以拍胸舞为例,对民间传统体育研学活动的开发进行探讨。旨在利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研学活动内容,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提高研学活动的质量,创新研学活动的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推动闽台高校体育交流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闽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闽台两地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突破性发展的趋势下,两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体育学术与技术交流、体育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不断增多;各种短期互访交流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交流内容。闽台两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将呈现民族化、竞技化、教育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法、田野考察、访谈法等,并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华体育文化的闽台延播研究,认为:闽台体育文化区的形成是中原体育文化传播的结果,是移民社会的文化延播。从中原到福建,再根植于台湾,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中国古代社会时期。闽台移民的先后、历程以及社会的后续发展等方面不甚相同,而呈现出的相异的特殊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带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不能改变闽台移民社会共同的本质。中华体育文化与闽台地方体育是一体和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功能,采用文献资料、实践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结果表明:中原民俗体育文化随移民入闽,形成汉族农耕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沿海文化为辅的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并向娱神祭祀、节日庆典、社会风情等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促进闽南民众人生观念的正向形成和两岸联谊共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