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回鹘是我国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840年鄂尔浑回鹘汗国灭亡 ,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后由于地理、民族、宗教等诸因素的影响 ,对回鹘民族经济、文化及民族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龟兹回鹘的主体是西迁回鹘中的庞特勤一支。由于回鹘的汗族居于该部.故而又称为Sarj Uj ur.意为“中心回鹘”、“中央回鹘”、“高贵的回鹘”或“正统的回鹘”。沙州回鹘与西州回鹘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龟兹回鹘的一支.是与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和睦相处、风雨同舟的回鹘群体。敦煌并不存在一段沙州回鹘(龟兹回鹘)统治的时期。龟兹回鹘是现代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亦是操用罗布方言的维吾尔人的先民。现代裕固族东、西两部分在语言等文化层面的差异,以及维吾尔语罗布方言的独特性,正是古代龟兹回鹘集团语言等文化层面构成特点的保留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龟兹回鹘的主体是西迁回鹘中的庞特勤一支。由于回鹘的汗族居于该部,故而又称为Sar1ьur,意为“中心回鹘”、“中央回鹘”、“高贵的回鹘”或“正统的回鹘”。沙州回鹘与西州回鹘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龟兹回鹘的一支,是与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和睦相处、风雨同舟的回鹘群体。敦煌并不存在一段沙州回鹘(龟兹回鹘)统治的时期。龟兹回鹘是现代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亦是操用罗布方言的雏吾尔人的先民。现代裕固族东、西两部分在语言等文化层面的差异,以及雏吾尔语罗布方言的独特性,正是古代龟兹回鹘集团语言等文化层面构成特点的保留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龟兹回鹘的主体是西迁回鹘中的庞特勤一支。由于回鹘的汗族居于该部,故而又称为Sarilfur,意为“中心回鹘”、“中央回鹘”、“高贵的回鹘”或“正统的回鹘”。沙州回鹘与西州回鹘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龟兹回鹘的一支,是与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和睦相处、风雨同舟的回鹘群体。敦煌并不存在一段沙州回鹘(龟兹回鹘)统治的时期。龟兹回鹘是现代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亦是操用罗布方言的维吾尔人的先民。现代裕固族东、西两部分在语言等文化层面的差异,以及雏吾尔语罗布方言的独特性,正是古代龟兹回鹘集团语言等文化层面构成特点的保留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是杨富学在回鹘历史文献系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所撰写的关于回鹘文化的集成之作。其贡献不仅仅在于对现有回鹘语文本进行了汉文的译释工作,为学界提供了继续研究的文献基础;更在于从“聚合与波散”的视野考察了回鹘文化的成长、发展之路,揭示了回鹘文化特质的凝聚与积淀过程,彰显出向四方波散的强劲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回鹘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后回鹘民族的生活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吐蕃与回鹘的文化关系.主要探讨了吐蕃与回鹘的两次大规模接触,敦煌吐蕃文写卷对吐蕃与回鹘文化关系的反映,译自藏文的回鹘文佛经以及吐蕃与回鹘二者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主要由河西回鹘与河西蒙古联合构成,其形成地并非学术界常言的吐鲁番,而应为敦煌和瓜州。从9世纪中叶开始,裕固族回鹘裔先民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蒙古裔入居河西,与回鹘裔水乳交融,逐步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至明初"黄番"一词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民族已经初步形成。敦煌发现的裕固族古文献数量众多,既有回鹘文,也有蒙古文、八思巴文,这些文献既是裕固族对敦煌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裕固族至今尚存的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由于蒙古豳王家族的庇佑,河西地区的回鹘佛教文化得以持续流行。学界一般确认酒泉文殊沟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是时代最晚的一件回鹘文文献,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此说不确,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发现的回鹘文题名,有的甚至比这一文献时代更为靠后,证明至少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止,河西西部酒泉至敦煌一带地区仍然存在着回鹘佛教集团,继续行用回鹘文。这一发现,确证明清时期回鹘佛教文化在酒泉文殊山一带的流行,这里成为回鹘佛教文化的最后一方净土。回鹘佛教与佛教文化的保留,为后来裕固族佛教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长期保持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哈刺汗王朝文化与高昌回鹘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西部回鹘文化的主体.中亚向有"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继承并发扬以中原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艺术是哈刺汗王朝文化发展的基本倾向和客观势态.中国历史文化同回鹘文化,中亚各民族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中原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推动下,我国西部回鹘文化具有显明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东方色彩.从十世纪起开始走向发展繁荣的西部葱岭回鹘文化,当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盛唐文化的伸延和发扬光大,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在西部回鹘民族社会生活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融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开放性、综合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福乐智慧>以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广泛的社会生活结构,独特的思辩谏议方式,以及赋有哲理寓意的理念化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中古时期我国回鹘西迁后,由游牧部落到定居农业民族,由畜牧经济到绿州经济,由草原文化到城市文化,由多神教到-神教的整个民族社会内部结构处于大过渡、大转变、大发展时期的历史、现实和理想.它是巨变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巨变的镜子.作者对当代一系列尖锐而敏感的现实问题的概括,折射出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具有多元一体化民族色彩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时代光芒,显现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影.从总体上把据<福乐智慧>的基本创作倾向,可以清楚地看到,既是它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综合透视,又是超越真实局限、对未来理想的热烈拥抱和果敢追求.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所有这些复杂的思想政治倾向背后,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对于象征博爱、仁道、公正和礼法的日出之国--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的追求,为结构<福乐智慧>提供了思想框架,成为贯串全篇的基本线索之一,恰恰从这里展开,为<福乐智慧>通向中国历史文化架起了一座通道.  相似文献   

11.
现藏圣彼得堡,编号为SI 2 Kr 17号和SI KrⅣ256号的回鹘文文书所本之原件撰写于1053年,是高昌回鹘王国统治者下发给驻守在西部边境指挥官的命令。其中的记述,反映了喀喇汗王朝与高昌回鹘王国间战争的某些重要史事,意味着当时高昌回鹘王国的西部边界已由伊塞克湖东南地区回缩至今尤尔都斯盆地,正可补史料之缺。另据文书中没有签章花押、SI 2 Kr 17号文书的语句多有重复且与SI KrⅣ256号文书内容相同的情况判断,这两件文书均非命令原件,而当是以原件为范本用于学习的抄件。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古代维吾尔古文献研究的经验,概述了古代维吾尔族古代文献的形式、种类。使用的文字、插图、纪年以及书写材料、使用的工具等。  相似文献   

13.
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民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回鹘的历史和文化多是根据汉文文献。《纪闻花絮》产生于11世纪中期,成于伽色尼王朝的一位名叫迦尔迪齐的年轻人之手,堪称历史学、地理学和民族学多种资料的汇集。该书对九姓乌古斯,即回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仅可与中国史书或回鹘文献的相关记载相印证,而且有很多记载不见于汉文史籍,弥足珍贵。从《纪闻花絮》可以看出九姓乌古斯之民居、服饰颇有个性,跟吐鲁番地区气候条件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为今后回鹘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15.
回鹘文是在9—15世纪为维吾尔及中亚诸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字,对它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突厥语及近古察合台语。论文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学、民俗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极具地域性、固化性、传承性和宗教性等特点的维吾尔馕谚语进行较为详细而全面的梳理和解构,阐述了维吾尔馕谚语中的馕是神圣的,是生命之本,是富足的标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维吾尔族人对馕的这些认知在日常的食馕过程中,会广泛而持久地在其心理层面不断积淀,产生模因效果,起着一定社会教育的心理暗示及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是世界民族服饰的一朵奇葩。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男女着装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探寻其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及文化的积淀等几方面因素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耿世民先生是著名的回鹘文研究专家,对西域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率先刊布了中国收藏的众多回鹘文文献,如《弥勒会见记》、《十业道譬喻蔓经》、《八十华严》、《大白莲社经》、《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突厥学界对回鹘文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的工作。同时,他还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影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称作中国突厥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对维吾尔族服饰民俗文化中图案、色彩、工艺、禁忌、传说等的解读,可以发现寓含在其中最基本的生态语境,服饰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艺术品不仅具有特殊地位,还具有生命的形式和内容。维吾尔人把对自然的独特理解通过服饰表现出来。为服饰注入了深层的精神生命。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敬畏产生了维吾尔族服饰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多数学认为,蒙古族于13世纪引进佛教经并对其翻译时即开始吸收一些梵语借词。而根据史料记载,蒙古语中梵语借词的出现要早于13世纪。并且,通过回鹘语进入的梵语借词在其音节结构和写法特征上受到了回鹘的影响,而通过藏语进入的梵语借词的写法与原梵的写法很相近。但是,这一时期的梵语借词在写法上仍未得到规范,一词多种写法的现象很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