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昌铭 《语文天地》2008,(10):19-19
春秋时期,晋惠公听信谗言,欲加害大公子重耳。大臣介之推知道后,保护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还帮助他回晋国做了国君。重耳把流亡时期跟随他的都封赏了,惟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事物,往往有惊人的巧合,将它们拾掇在 一起读读,无形当中就给同学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了油然 之雅趣。譬如"十九"这个数吧,历史上巧合之者就有多 处。 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左传·僖公二十三 年》载:"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 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 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  相似文献   

3.
“块”是“一块土”吗?山东滨州地区教育局陈桂申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中引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时向地里干活的农民要食物吃,农民给他一块土的故事辗转表达对土地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然而据陆宗达先生考证,"农民给晋公子重耳一块土"说法是不...  相似文献   

4.
重耳逃亡     
潘润 《作文》2023,(3):28-29
<正>“嘚嘚嘚……”沉重的马蹄声响彻整片荒野。马车上端坐着一位公子与他的几个仆从。这位公子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他和随从们驾车四处流亡,忍饥挨饿……一天下午,他们来到了卫国城门外。重耳望着卫国的都城,不禁嘴角上扬,仰天长笑道:“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随从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理了理衣裳,  相似文献   

5.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6.
《左传&;#183;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凶”,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7.
<正>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节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亦称“植枝节”“踏青节”“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从人介子推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跟随晋公子重耳流离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一次,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一连好几天没有看到人烟,一行人饥渴难忍。重耳更是忍受不住,过度的饥饿使他病倒了。  相似文献   

8.
高语二册秦牧同志的《土地》一文,在运用词语和引用史料上有四处明显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以就教于语文界的同仁方家。第一处是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秦牧所本是《左传》鲁僖公23年的史事。据《左传》鲁僖公4年记载:12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在此情况下,重耳、夷吾二公子也只好出奔。重耳“奔蒲”,夷吾“奔屈”。次年,晋献公伐蒲,重耳又“奔狄”,重耳的主要谋士、舅父狐偃(字子犯)等人随同前往。鲁僖公23年,晋公子重耳一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  相似文献   

9.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2,(10):36-37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义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的19年里,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帮助他渡过重重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扫墓似乎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其实,追根溯源,真正与扫墓有关的倒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夕,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史载: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受尽了艰难困苦,后来终于回国做了国君。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纷纷得到高官厚禄,唯独把介之推遗忘了。介之推跟随重耳流亡时,在重耳饥寒交迫时,曾割下自己脚上的肉烤熟了奉献给重耳,可谓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2.
课文《土地》后边的“练习四”引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的史料,并将“野人与之块”里的“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这是不对的。陆宗达《训诂浅谈》认为“块”在《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土部》里写作(?),结构很象是土装在  相似文献   

13.
张立环 《文教资料》2008,(11):68-70
骊姬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她的出现,使养尊处优的晋公子重耳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流亡十九年,历尽磨难,终于担当大任,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在<左传>与<史记>中,这个女人融柔弱善良与阴狠毒辣于一体,是一个红颜祸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杳(yǎo)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时,流下了眼泪。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  相似文献   

15.
“足下”一词是怎么来的?一家晚报上是这么说的:“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此后,重耳一行又历尽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相似文献   

16.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17.
追根溯源: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了。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当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从介子推腿上割下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土地》插图中的重耳形象质疑安徽来安中学杨建九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一文中引用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受土于五鹿的故事,课本编者为这一故事配上了插图。插图中的重耳年轻英俊,二三十岁模样,与史书中的记载在年龄上相去甚远。请看《史记》中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9.
提起孙武子,从古至今,众所周知。说到先轸,则少有知其为何许人者。其实先轸比孙武还早一百多年,就当时形势而言,他们二人对自己时代所起的作用,先轸远在孙子之上,故先轸其人其事,有表而出之的必要。先轸,春秋晋国人,因食采于原,故又名原轸。据《史纪·晋世家》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时,从者五人,先轸是其中之一。如此,则先轸亦在外逃亡十九年,历经  相似文献   

20.
《重耳出亡》中一组个性鲜明的女性配角系列布莉华《重耳出亡》是《左传》中最精采的篇章之一,它用较长的篇幅详细记载了重耳由被迫出亡到经历艰难困苦,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国帮助下复国的经过。内容庞杂,涉及众多的人和事。在文章中,作者不但成功地塑造了重耳由一个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