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下,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积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耽美迷群的文本再生产和市场消费能力逐渐彰显,但该群体的日常实践尚未被呈现,故将微观权力理论引入粉丝研究,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讨论新浪微博超话社区耽美迷群的权力实践,结果发现迷群内部存在金字塔式的权力分布,掌权者以维护和谐之名惩罚越轨者,越轨者在受罚后或是默认现有空间秩序,或是另辟空间谋求自身立场的话语权,由此实现权力流转。耽美迷群进行着相互监视和自我规训,平等的对话空间尚未在超话社区形成,但迷群通过意志表达、文本再生产和与资本力量协商谋取到一定反抗权力。  相似文献   

3.
Web2.0时代,网络中的个体表达与社会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对话情境。微博为人们提供了"赛博空间"交往情景,突破了地点物质局限概念,使用户在不断的自我呈现过程中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社会交往形态的呈现。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把宏观社会群体间依托新媒介的新型交流信息放入视野之中,将微博用户在多种情境中的自我表达形式作为重要部分,通过LBS技术抓取北京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娱乐中心的地点微博进行话语分析,尝试对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微博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行研究,聚焦城市文化中的商业娱乐文化对微博空间中用户个人呈现与参与交往的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视角分析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过程,进而提出微博表演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微博中的自我呈现旨在塑造一个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含有表演的成分。文章还分析了微博表演现象的特性、过程和成因,以期对基于微博平台上人们的互动行为及交流过程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赵红 《新闻知识》2008,(4):39-40
"媒介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的再现和呈现。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对女性群体特性的主观性态度认知,这种认知即对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媒介女性形象"也是高度情景化的、与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博使用的既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自我揭露的程度及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微博正成为国内记者提升行业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透过对记者微博个人资料的内容分析,考量记者这一群体在自我表露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微博关系建立广度的关联.研究发现,较之女性记者,男性记者更倾向于在微博个人资料中呈现个人化的信息,受到其他微博用户关注的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8.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孙霁 《今传媒》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网民自我呈现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本文构建了微博用户自我呈现与政治参与水平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能力显示、榜样示范和示弱求助三种自我呈现方式正向影响政治参与的广度;在政治参与的深度上,能力显示、榜样示范正向影响其政治认知的充分性,能力显示、榜样示范、示弱求助正向影响其政治表达的充分性。而逢迎讨好、威逼强迫两种自我呈现方式对政治参与的广度、政治参与的深度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给出了改善微博用户政治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2.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李畅 《新闻界》2013,(18):53-56
作为web2.0的应用新形式,微博使个体获得更多更广的传播权,"主体间性"模式得以建立,深受后现代文化和知识态度浸润的微博个体更注重自我表达的惬意性和无障碍性,并在这种特殊的工具里获得自我心理满足与群体文化认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变迁的梳理勾勒出微博主体间性的特征,以期为微博研究提供更深远的理论研习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微博"拟态环境"中性别形象呈现的区别,尤其是女性主义在微博中传播的前景。研究发现,两性在微博中形象的自我呈现方式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女性的弱势刻板印象没有改变。但同时,微博也可以在女性主义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益 《声屏世界》2022,(1):110-111
Plog指以带有文字的图片形式记录日常生活.文章围绕Plog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流行现象,探讨其产生的视觉化社会及迷因文化背景,借助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视角,从表演角色、表演剧本和表演区域以及印象管理中的四种表演策略来探析视觉景观下Plog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微博问政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发展趋势有四:政府从断点式危机应对走向常规化运作、从被动等待关注走向主动自我推介、问政微博呈现集群化趋向、微博问政从单方信息发布转向关系的维护.技术上,微博问政也将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7):59-63
本文所研究的"微广告"是指依托微信、微博、QQ等主要自媒体平台与"微片化"的受众进行沟通与传播,重点关注微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下所呈现出来的分享形式与扩散特点,剖析广告主在运作微广告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内容与表现形式直白单一、过度推送造成干扰、垃圾信息引发反感等问题,进而从微广告的自我定位、信息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和互动、信息传播频率和时机等层面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微广告的运营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的兴起为图书馆员展示自我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文章借助拟剧理论和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展开分析,以期探究该群体的自我呈现逻辑并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提供参考性意见。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主要呈现出忙碌敬业的“打工人”、博学睿智的阅读推广人、耐心热忱的科普人、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和热爱生活的文艺人五大类形象。在自我呈现实践中,图书馆员采取了积极理想化演绎、剧班化共谋、后台化展演和符号化表达等叙事策略。总体分析,图书馆员的此种自我呈现具有解构公众刻板印象、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表演痕迹重、范式同质化、社会影响弱等局限。基于此,图书馆员可以从弱化表演痕迹、提升媒介素养、深化后台前移、把握流量密码等维度优化短视频实践,塑造更为良好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20.
微博时代的媒体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星 《今传媒》2011,19(2):20-21
<正>微博这个名词是最近两年的社会关键词。尤其是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由媒体事件转化而来的公共事件都与微博有关。在网民讨论微博的用语中,有两个常见词,一个是"围观",一个是"路过",前者彰显群体心理,后者呈现信息流量。显然,微博在今天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