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政府资助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效果,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以产学研联合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表征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研究政府资助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并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资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产学研联合专利存在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开放度与政府资助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并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学研联合专利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菁菁 《软科学》2017,(5):38-42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企业R&D能力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非线性且存在"拐点",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该"拐点"的位置;企业规模、员工的培训强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企业战略开放程度和政府资金支持未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为研究数据,将城市所嵌入的知识网络和城市间合作网络纳入同一个框架中,构建依存型多层网络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体现知识网络属性的知识多样性和知识组合机会均对城市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网络中心度正向调节知识网络属性对城市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合作网络结构洞负向调节知识网络属性对城市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合作网络密度强化了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在知识网络属性与协同创新绩效间的调节效应;合作网络中心势强化了网络中心度在知识网络属性与协同创新绩效间的调节效应。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提高城市群连通性等措施,以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形式,而政府资助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企业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并以产学研联合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表征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结果发现:政府资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产学研联合专利存在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开放度与政府资助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并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学研联合专利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累积优势、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理论解释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不足,从效用理论视角系统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创新主体主客观效用差异越小,协同创新机制越有效;IT能力、地理位置邻近性对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IT能力的影响更强,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关系嵌入机制,即信任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连带对隐性知识转移子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文化相似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伙伴选择视角,探讨伙伴选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85个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问卷调研,共获得68份来自项目主管、328份来自其他参与人员的有效配对样本数据,采用Amos和SPSS的PROCESS插件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伙伴选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合作关系在伙伴选择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利益分配显著正向调节合作关系在伙伴选择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在高质量利益分配方式下,伙伴选择通过合作关系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的中介作用显著,在低质量利益分配方式下,该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累积优势、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理论解释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不足,从效用理论视角系统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创新主体主客观效用差异越小,协同创新机制越有效;IT能力、地理位置邻近性对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IT能力的影响更强,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关系嵌入机制,即信任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连带对隐性知识转移子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文化相似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联盟管理、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声誉、联盟经验和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对其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4)政府合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较为松散、缺乏系统化研究成果的现实,运用扎根理论对现有研究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总结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划可分为环境因素和过程因素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支持情况等;过程因素包括科技中介服务、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信息沟通网络建设和文化价值融合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其内部知识协同的动机,对于企业更好的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知识协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从知识贡献者和知识寻求者两方面,探讨了影响研发团队成员主动参与知识协同的动机因素,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声誉、共享意愿及群体认同对知识贡献者参与组织学习的动机具有不同影响;社会地位、渠道多样化及社会存在感对知识寻求者的主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应用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均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团队激励对组织学习和知识协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具有干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民参军成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提炼出民参军知识转移的18个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融合环境、创新主体、运行机制、主体交互和合作障碍5类主因子,构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下民参军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并结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进行验证假设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军民双方良好的融合环境、运行机制、创新主体、主体交互等影响因素对民参军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合作障碍对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运行机制对主体交互有正向影响;融合环境和运行机制对合作障碍具有负向影响;同时运行机制对民参军知识转移绩效的总效应最大,在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助推角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确定了企业协同创新的6个主要外部主体,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有效收集了254份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企业与不同主体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并探究了对应的竞争者协同创新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与政府、竞争者、供应商、客户、研究组织、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企业-研究组织>企业-竞争者>企业-中介机构>企业-政府。(2)竞争者与政府、供应商、研究组织、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会对相应的企业协同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但竞争者-客户协同创新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催生了创新网络多系统共享开放、多主体互动互补、多因素震荡交织等特征的凸显,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对资源异质性、知识流动的双重需求日益加剧。该研究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分类别、分阶段探讨了资源异质性与知识流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态交互效应。研究表明:资源异质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断推进,知识吸收对此促进作用经历了 “负向调节效应较大-负向调节效应缩小-正向调节效应加强”的动态调节过程,而知识扩散则经历了“正向调节效应较小-负向调节效应出现-负向调节效应增大”的动态调节过程,为寻找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治理的突破口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苏加福  杨涛  胡森森 《科研管理》2020,41(8):248-257
知识流动效率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协同创新领域更是如此。为有效测度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网络(Undirected Weighted Network, UWN)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间关系特性,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UWN模型;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新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型在成员管理中的延伸应用;最后,通过某智能手机开发企业的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99—2015年间ICT产业的联合授权专利数据,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并提取14 596家企业的大样本面板数据,使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分别从合作广度和合作深度两个维度,考察产学研合作开放度的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科研机构在我国ICT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作用存在异质性。无论从合作广度还是合作深度来看,大学对我国ICT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科研机构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则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方刚  谈佳馨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25-1337
为了探究互联网给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增值带来的影响。本文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生态系统模型,并运用生态机制解释其中的知识增值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引用“华为&清华”协同创新案例,基于现实数据构建知识增值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研究表明,互联网可通过改善知识种群的知识创新环境、增强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意愿、为知识种群提供知识服务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实现增值。最后,针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知识增值方面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耦合互动的视角来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对于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和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产学研耦合指合作方之间创新系统的互补与兼容,互动指合作方为完成任务而发生的交互行为。在深入分析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互动行为和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了实证研究的框架。通过收集调研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相关假设。研究表明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通过互动行为影响创新绩效。最后从基于耦合互动视角选择合作伙伴、建立耦合互动创新过程管理机制、加强耦合互动运行机制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提高产学研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合作的网络化趋势影响着企业和学研机构之间的知识转移、共享与整合,探讨网络嵌入性对产学研知识协同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构建了网络嵌入性、知识搜索、产学研合作行为、产学研知识协同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提出了知识搜索与产学研合作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的假设,并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产学研知识协同绩效均有正向影响,知识搜索和产学研合作行为在“信任–产学研知识协同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嵌入性的其他三个维度与知识协同绩效之间的关系中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拓展了网络嵌入性的研究范围,深化了产学研知识协同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何郁冰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积极推动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自主创新的新思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此,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省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对象,探讨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对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吸收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广度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深度对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吸收能力抑制产学研合作广度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但强化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双元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