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顿和李约瑟在去世前均未完成自己庞大的研究计划。萨顿殁后其计划无人能续,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在后续者的努力下逐渐接近于完成。两者身后的不同际遇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是李约瑟的研究符合后萨顿时代科学编史学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特征。本文论证从科学实践而非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可被看成为一种对科学的地方性研究进路。它具有历史主义、与境主义和超越内在史和外在史二分这三个特征。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的异质性科学观也使我们看到地方性知识与建立在其拓展能力上的一般性并不相互冲突,以此回应一些学者对李约瑟科学编史学中的地方性特征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史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简要分析,认为二者在科学编史学层面上具有如下一般共性:均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作为编史基础和前提;均采取批判编史学的立场,对关于科学“内部史”与“外部史”的区分、辉格式的编史原则及“进步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3.
马理 《科学学研究》2006,24(6):828-833
“李约瑟命题”似乎已被证伪。诘难该命题的理由在史学理论逻辑和关于“科学”涵义方面都存在着另一种意义上的化约论祈求。人们对李约瑟的社会学方法也缺乏深度反思。我们应该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对方法论自觉的反思,利用比较社会学方法的逻辑预设来妥当地应对与中国历史经验一致以及西方视域潜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术 《科学文化评论》2008,5(1):107-120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内丹分册>中,李约瑟对内丹作出"生理炼丹术"的解读.本文立足道教内丹学自身的语境,从"性命"观角度分析李约瑟的内丹观,比较其与内丹学本来面貌之异同,并试析其原因,略辨其得失.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技术本质的现象学分析,涉及西方近代人成为主体与世界成为图象两大进程、对物的均一化的单向度数学筹划、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等各个层面。从这几个方面对照中国传统思想来审视李约瑟问题,不仅可以发现问题本身提法的缺陷,而且还能从更深的层面回答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7.
郝永伟 《今日科苑》2009,(13):63-64
后现代主义史学习惯于把研究的视角定位于日常生活史、微观史等,它与以前在宏大叙事下主要关注上层精英社会、追求大而化之的同一规律的实证史学大相径庭。针对这一点,伊格尔斯曾做过精辟的概括:"如果一个人希  相似文献   

8.
正江晓原总主鳊:《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总定价2980元。一科学通史科学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Science)是一种相对于专科史而言的科学史编史形式。在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史上,最先出现的是专科史,比如电学史、力学史、数学史、化学史,通常由科学家写成,是所谓"科学家的科学史"。19世纪前半叶,法国哲学家孔德主张编写科学通史,即强调科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统一性,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李约瑟之谜"问题的提出及具体含义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类介绍及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李约瑟之谜"进行了解释和探索。并给出了提升科学意识的现代化,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及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建议。分析和回答好"李约瑟之谜",对于我国重回世界科技前沿,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5月定价:88元本书是《数学·历史·社会》(数学史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的姊妹篇,是作者杜石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一部自选论文集,分古代科技与社会、中国近代科技史、中外科技交流、科技人物研究、附录等部分,内容包括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科技潮起潮落,略论两汉科技与两汉社会等。本书探讨了 "通史"所应该特别关切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也包含了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相关的内容,概括出科学史家杜石然后半生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史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促进科学史的发展,加强对科学编史学的探索是必要的。库恩引入范式的概念说明了科学的革命发展模式,其科学发展理论为科学编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方法。外史研究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真正受到重视和发展。历史发展证明,仅有内史或是外史都不利于我们真正了解科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只有内外史的结合才会有助于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才会有助于我们对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当今和未来的科学技术在微观层面加速分化的同时 ,在宏观层面上呈现更大的综合趋势。本文从历史、哲学、社会的多维视角 ,指出与STS关系密切的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都是理解和反思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 ,仅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与社会研究 ,将顺理成章地发展为以整个现代科技为对象的科学技术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李约瑟难题"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以求解进路与消解进路为问题取向,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史进路、外史进路与综合史进路的视角探讨问题的求解取向,从逻辑进路、科学进路或技术进路视角探讨问题的消解取向。据此,该难题的综合史进路是问题求解取向的较好选择,而问题消解取向实质上是坚持了文化相对主义或者否认了难题的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16.
解决当前传播学研究的学科认同问题与范式之惑的常见路径是,寻求传播学的“元理论”。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引入到当前的元理论讨论之中,首先去刻画胡塞尔对“交往”概念的界定。以此为基础,试图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可以被看作是“交往—传播”的元理论,可以为我们反思当前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研究提供基础的概念框架。虽然任何“元理论”从原则上都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建立起任何学科统一性,但是元理论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研究的自身意识来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传播学的“身体”研究为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展示了“身体”必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一面,以此来说明现象学的“元理论”对学科性反思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严重挑战。回顾历史可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起源与西方科学史有很大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是科学家自主的学科史研究,以考据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倾向。经过多年发展,科学技术史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自有其内涵与外延,逐渐形成科学史、技术史、农学史、医学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几个方向。科学技术史学科本质上属于历史学,但目前定位于理科是合适的,折衷方案是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史具有教育、科学、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需要坚持科学技术史学科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学科体系;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吸收一切可吸收的资源,开放办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应用层面,重构科学技术史的理论体系,从多种进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夏曾佑所著《中国古代史》援引进化论观点研究中国历史,被誉为"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第一部成名作"。面对国势日衰、士气不振的晚清社会现实,夏曾佑以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念,编撰历史教科书激励爱国心、提振民族精神,同时还突破传统史学藩篱,以进化史观来考察和分析中国历史,开创以新的章节体载撰写通史的先例。这些编撰思想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学科独立与学术自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视职业科学史家追求学术自主的历程,就所涉及的学科元问题以及学术纲领的重建问题,陈述见解。指出传统的学术自主概念是先天的、排他的,在日益开放的当代学术条件下,科学史家必须更新学术自主的概念,并通过深刻的历史反思、积极的史学实践探索和耐心的对话,扩展科学史的向度空间,推进综合科学史的发展,维护学科独立,追求学术自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能力结构视角,本文从组织-技术维度解构中国企业的跨界搜寻行为,并分析其对组织双元能力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现实情境下,中国企业跨界搜寻行为包括组织维度的科技驱动型、市场驱动型跨界搜寻,与技术维度的共性技术导向、产品技术导向跨界搜寻;不同维度搜寻行为对组织双元能力产生差异化影响,科技驱动型、共性技术导向跨界搜寻对探索能力存在正向影响,而市场驱动型、共性技术和产品技术导向跨界搜寻对开发能力呈正向促进作用;突破了March(1991)对双元性的理论预设,发现双元能力之间并非绝对排斥或不可协调,组织探索能力对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组织搜寻理论的研究视角与维度内涵,丰富了组织双元性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