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若要使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必须转变当前社区教育"全能化"的观念.本文尝试探究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的历史成因,并从社区教育本质、社区的教育职能、社区教育主体三方面对"全能化"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杨晨和李娟在《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撰文指出.我国社区教育形成之初并没有“全能化”的构想和设计.可以说.“全能化”的产生是被动和仓促的。我国社区教育走向“全能化”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其动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标志是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区教育职能本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焕  赵璟 《成人教育》2011,(6):24-26
社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认同。我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全能化等问题,原因在于社区教育职能定位模糊。社区教育应该基于社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社区教育功能本位回归,要转变社区教育理念,办学权利回归于民,要利用社区各类资源,创新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4.
时下,社区教育正在我国61个国家实验区,近400个省、市级实验区大力推进,京津、长三角等地区社区教育已大面积铺开,形成了一定声势,取得了明显实效,对当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巨大促动.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社区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食堂、浴室、商店、户外活动场地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以下简称"社区文化")就是在这种新型社区中形成的文化,是学生社区的灵魂与核心。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化人",以社区文化塑造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单位体制下,社区管理单位化。国家凭借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使单位结构化于国家行政体系之内,形成社区管理空间单位化、管理组织科层化、单位功能全能化和管理主体单一化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的逐层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化,推动了单位社区改制。单位社区改制催生多元治理主体、型塑新的社区治理方式,社区治理逐步走出单一治理的困境,超越国家原有行政体制的框架,跨越"国家、市场、社会",这也是实现社区治理转型的一个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周伟 《教育与职业》2021,998(22):108-112
海南省首创的"候鸟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是对我国社区教育模式的丰富与发展.文章在概述海南"候鸟型"社区教育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候鸟型"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创新领导组织、汇集各方人才、重视品牌培育.同时,针对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内涵建设有待深入、社区教育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海南"候鸟型"社区教育的策略,包括加强对"候鸟型"社区教育的资源整合、强化"候鸟型"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创新"候鸟型"社区教育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延风中学地处虹镇老街,原是一所办学困难的初级中学,办学条件差,人校生源差,内部管理差,周边环境差.如何改变现状,走出困境?我们从时代和教育的实际需要以及具体校情出发,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策略:首先抓德育,抓德育的基础部分.先解决校内的小环境建设.在小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再向外开放延伸,把学校教育成果辐射到家庭、社区.构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互贯通结合的开放型学校德育新模式,形成"整体联动,分步推进,运作有序,互动发展"的操作系统,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进.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形状比较相似的新名词,困扰着教育学者、专家以及广大的读者。该文就这类新名词中的一对"教育产业"和"产业教育",从其修辞学的角度,对二者的本质、划分范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二者的产品、二者的特性与特点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0.
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身份的认同,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它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纽带,是维系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学习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社区成员的社区满意度是社区归属感形成或增强的决定因素,社区文化、教师和学习者与社区归属感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有赖于以上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本研究旨在为如何增强社区归属感以及更好建设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由富尔主持撰写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北京市西城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实施了"社区教育十百千工程",首创了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市民学习周、"社区教育学校成果展示月",建设了学习型西城网站,完善了社区教育三级培训网络……每一个部分又都有独特而自成一体的内容。这里,我们仅以该区"社区教育学校"的发展为视角,以此"管窥"西城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提出的"绿色家园"环境教育是指"在人类与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教育学生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并付诸于行动,涵养良好的素质,促使未来一代‘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就是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向"在环境中教育"进展,以至走向"为了环境的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环境科学知识、技能,在校外、社区的具体实践中自然地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观念,负有责任感的行动以至健全人格的形成,改变环境教育中"面具"教育的不良效应.这一过程的完成,不是一时一事、个别部门、少数人能承担完成的,而必须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利用社区有利于"为了环境的教育"的教育资源,建立全方位、多通道、立体式的、长期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环境教育网络,这就是"学校--区少科站--社区"绿色家园环境教育网络的运行.在此网络机构中区少科站这一校外教育机构起着沟通学校到社区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13.
"问题学生"转化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如何准确把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仅仅从形成原因入手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其转化只是一种被动性的教育方法.如何从更本质的角度促进其转化,减少其人群数量的产生,文章将从"希望教育"这一模态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社区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重新思考社区教育的理念、本质、功能以及定位,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就社区教育的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发达城市的社区教育,由于其特定的区域性特征,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发展模式。发达城市社区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并在发展中突破了社区教育的传统概念,使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内在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和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加深了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区教育本质的认识,促进了社区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参与式"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解决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社区教育的参与式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性及社区人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良好途径.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分别是参与式需求和机制,而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建设"数字校园"工程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校园"工程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务、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分院、教研室、班级,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从而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社区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 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浙江省的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总战略,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以数字化社区教育平台与资源建设为突破口, 以农村社区教育为重点, 在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晓珊  戚万学 《教育研究》2021,42(10):45-61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