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假定下,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估算了中国各省份在1978-2012年期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要素效率增长率以及希克斯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要素替代弹性介于0.716~2.752之间,但大部分省份的要素替代弹性略小于1,资本与劳动总体呈互补;平均而言,各省区劳动效率增长速度普遍大于资本效率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从趋势看,技术进步的资本使用偏向并不明显,因此技术进步偏向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2.
在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产能过剩指数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机制,探究了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同匹配度下二者关系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并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研发和资本配置效率等传导路径对产能过剩形成产生影响。最后发现技术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会有效促进生产效率且化解过剩产能,而在技术非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则会进一步加剧工业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3.
钱娟 《科学学研究》2019,37(3):436-449
本文通过构建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和包含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函数模型,实证考察中国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991~2015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和能源要素,偏向资本和能源使用、劳动节约型;要素替代弹性,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节约偏向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创新R&D的经济增长效应最高,技术改进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4.
王斌会  张欣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107-116
以环境污染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0年至2018年工业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并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分析出工业技术进步的投入要素偏向性与产出偏向性,从中探索其变动与区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我国工业TFP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逐渐下降;TFP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技术进步,工业产业效率有待改善;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资本要素,中西部地区偏向于使用劳动要素;TC变动与MATC变动一致,规模技术进步为拉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其次是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最后是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促进期望产出,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加重了环境污染.最终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检验方法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技术进步总体呈现资本偏向特征,即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本要素相对边际产出的提高,但近年来,技术进步呈劳动偏向的省份逐年增长;智能化与技术进步偏向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智能化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偏向劳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问题后,负向影响依然稳健;中介检验表明,智能化不仅通过影响要素效率引发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还通过缓解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引致技术进步的进一步劳动偏向。本文结论表明了智能化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善劳动收入分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曹孜  吴朝阳 《科研管理》2020,41(2):193-201
本文将CES生产函数中的要素分为生态和劳资两大类,测量1995-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效率水平、技术进步偏向度。并从资源适配性的角度,依据要素相对份额的变化,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利用生态还是劳资要素进行价值创造。结果显示1995-2002年间存在技术进步生态偏向的趋势,且在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增长过快的年份技术生态偏向性尤为显著。2003-2013年出现连续的技术进步劳资偏向,但是需要注意由资本效率降低引起的相对偏向。为促进生态要素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推进生态技术产生和应用、强化环境管理,提高资本效率等方面入手制定并推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框架,得出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生产效率共同组成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化供给系统方法测度1996-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结果显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资本与劳动是替代的,并且样本期内大部分年份的技术进步偏向劳动,从根本上解释了珠三角地区普遍性的“用工荒”问题;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率是湾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其却有抑制作用;近些年大湾区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表现出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明显下降。因此,要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经济发展瓶颈,必需调整技术结构,大力引进发达国家资本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时,整合粤港澳三地互补的资源优势,实现大湾区“研发创新→加工制造→配套服务”的完整化产业链条,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8.
曹孜  吴朝阳 《科研管理》2006,41(2):193-201
本文将CES生产函数中的要素分为生态和劳资两大类,测量1995-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效率水平、技术进步偏向度。并从资源适配性的角度,依据要素相对份额的变化,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利用生态还是劳资要素进行价值创造。结果显示1995-2002年间存在技术进步生态偏向的趋势,且在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增长过快的年份技术生态偏向性尤为显著。2003-2013年出现连续的技术进步劳资偏向,但是需要注意由资本效率降低引起的相对偏向。为促进生态要素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推进生态技术产生和应用、强化环境管理,提高资本效率等方面入手制定并推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本文从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两个角度探讨要素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关系,并采用1998—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要素价格扭曲度与技术进步方向指数,进而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要素价格扭曲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资本偏向型技术均产生抑制作用,且总体效应为负;由变系数模型估计发现要素价格扭曲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异质性。研究的结论为全面理解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提供实证基础,同时也为如何更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包络方法(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99-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技术进步、效率变动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作了测度.分析表明: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却有所下降;2002年之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则进一步恶化.七大支柱产业中有六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外资企业处于技术前沿,集体和私有企业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但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在各所有制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条件下依旧处于水平较低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工序分工模式下,中国制造业会出现有偏向性的技术进步。随着工序分工参与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会越偏向于人力资本方向。有形资本相对报酬越高,行业技术密集度越高,技术进步越偏向于有形资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优化重构生产要素体系,催生出数字化生产要素。本文从数字技术是生产要素赋能型技术视角,拓展数字技术为资本赋能型技术和劳动赋能型技术,引入CES生产函数中推演TFP增长公式,清晰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并基于1990-2018年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是TFP增长主要驱动力,中国制造业TFP年增长率4.9%,其中数字技术贡献4.1%;数字技术和要素配置均偏向于资本,数字化背景下资本与劳动替代弹性为0.763(互补关系);数字技术偏向和要素配置偏向均已由抑制演变为促进,两者交互项已由促进演变为抑制并呈倒U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9-2005年省际工业面板数据,对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外资企业对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经济发达程度也对技术溢出产生正面影响:技术差距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当中外企业技术差距大于临界值时,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发生,而在技术差距小于临界值时,技术差距越大,溢出效果越显著;人均资本小的民营企业能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中得到更多好处,原因在于这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与外资配套加快了技术的溢出;外资参与程度越高,技术溢出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明晰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有效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前提和关键。通过构建三阶段混合寡占产量竞争模型,深入研究了政府补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影响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都会导致国有企业出现产能过剩,而对于外资企业,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较高时,才会诱发其产能过剩的现象;另外,提高政府补贴率和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同时能减轻外资企业的产能短缺,但当外资企业出现产能过剩时,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提高会加剧外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  相似文献   

15.
魏玮  周晓博 《资源科学》2016,38(2):300-310
地区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思路和政策制定者的政策选择,与技术进步方向紧密联系。不同地区的技术进步方向,以及不同主体面对节能压力和技术约束的最优行为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构建三要素CES生产函数来拟合不同省份的工业生产过程,并运用199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发现: ① (KE)L形式的CES生产函数更符合省际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但不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KEL形式;② 北京、上海等省份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增强型和资本偏向型,适合非能源要素替代的节能思路,天津、河北等省份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增强型和资本偏向型,适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节能思路;③ 吉林、安徽等省份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增强型和能源偏向型,需要能源研发补贴政策;山西和内蒙古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增强型和能源偏向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资本使用研发补贴,来应对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自敏  申颢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50-2160
有偏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对中国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有着重要意义。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能否将二氧化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预期减排效果是政界与学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收集2007—2016年19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指数分解法测定了其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及能源要素节约偏向,检验了有偏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减排效应,并基于25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数据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对有偏技术进步减排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从测算结果来看,总体上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从要素偏向来看,有偏技术进步在能源与资本、能源与劳动间偏向节约能源的城市占比分别为54%与46%;(3)从减排效应来看,有偏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减排效应,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单独产生的减排效应并不强;(4)从调节效应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本文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政府制定合理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差异明显。本文测度了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的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自然资源要素,构建了要素禀赋指数来反映沿线各国的要素禀赋整体状况,进而计算了各国的资本劳动比、技术劳动比及自然资源劳动比,并根据要素充裕度将沿线国家分为七种类型:资本技术资源充裕型、资本技术充裕资源稀缺型、资本资源充裕技术稀缺型、资本充裕技术资源稀缺型、技术充裕资本资源稀缺型、资源充裕资本技术稀缺型和资本技术资源稀缺型。最后,本文运用动态GMM模型分析了沿线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对我国OFDI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差异影响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一带一路”倡议下技术要素对我国OFDI及沿线国家发展影响最大;(3)不同地区要素禀赋优势不同,东南亚地区劳动力要素明显;蒙俄和南亚地区技术要素和资源要素明显;南西亚地区资本要素明显;中东欧与中亚地区资源要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对要素禀赋与建筑业技术偏向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市场如何配置资源的研究,就是回答建筑业"如何组织生产要素"和"如何生产"的问题。本文利用2005-2011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地区要素禀赋与建筑业技术偏向的关系,以及建筑业技术偏向与建筑业产出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地区要素禀赋是对建筑业动力装备率的影响为负,这一结果与厂商理论中关于要素禀赋是厂商选择要素组合技术的决定因素的结论不一致,本文称之为"建筑业技术偏向悖论";另外,由于各地区建筑业没有选择成本最小化的要素组合技术,因此地区建筑业技术偏向对总产出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如果各地区建筑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则我国建筑业产出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建立了创新速度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创新速度的要素替代效应和门槛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间接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加快了高技术产业创新对要素的替代效应,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创新速度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其能给高技术产业带来效益,效益越高的高技术企业,其创新速度的弹性越高。在不同创新速度下,高技术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具有门槛效应:创新速度越高,资本的弹性系数越大,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也越大,但是提高的程度要小于资本。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转型期,资本和创新速度的弹性偏低,质量有待提高。向量自回归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技术进步偏向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汪克亮  杨力  杨宝臣 《软科学》2014,(3):12-15,25
基于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考察其地区差异与变化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与中性技术进步,重点分析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我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2.37%与累计41.25%的增长,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中性技术进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偏向型技术进步总体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力度在逐渐减弱。为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各省份一方面必须要同时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