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功能机制3个层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以中国29个省域的高技术产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驱动高产业竞争力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1)研发创新主体是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2)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4类,即环境支持下的研发-运营驱动型、主体-机制联合驱动型、主体-环境联合驱动型、研发-运营主导驱动型;(3)产生非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两大类,即主体-技术环境抑制型、研发-运营-机制抑制型;(4)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序实施,将技术有效供给分为研发供给阶段和应用共享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二次组合评价法建立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模型,对2014年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相差较大,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核心技术是中国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研发投入强度和经济开放度对提高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具有正效应,其中经济开放水平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市场需求、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政策和制度等动力要素构成相互耦合的动力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供给优质的制造业产品、以创新为导向优化高端生产要素配置、构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制度体系三大实施建议,以促进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4.
赶超型创新政策是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一种类型,为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提供了新型政策方案,但现有研究对赶超型创新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仍未给出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赶超型创新政策通过促进多链融合,发挥“织链结网”的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服务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力传导的核心节点,也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中间桥梁;(3)创新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的有效路径,二者协同耦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行为;(4)创新期望与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赶超型创新政策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本研究深化了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车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微观层次系统探讨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研究发现:(1)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包括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2)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提供创新动力,国家需求为复杂产品提供市场,政府政策提供政策保障,两者共同为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资源投入提供可能性;(3)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提供创新资源,坚持自主品牌的战略定力和构建关系型交易的合作模式使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在保证自主品牌的基础上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积累自身研发能力;(4)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创新型人才,包括坚持集中统一、价值创造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5)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提供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知识基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隐形宗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横向维度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化模式,并将商业化模式的实践分为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两种类型的应用路径,其中供给导向型路径是由政府主导的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而需求导向型路径则是由产业主导的商业化技术的过程。通过比较两种实践路径阐述商业化模式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这其中技术获取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政府补助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供给侧改革加强了这种促进作用;(2)政府补助通过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国内技术购买以及国外技术引进作用于企业创新;(3)国外技术购买在企业创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向效应,供给侧改革对其具有一定纠偏作用;(4)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受制于区域的金融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提出了优化财政支持模式、注重内部研发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丹  于渤 《科研管理》2024,(3):113-12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典型相关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呈相关性,且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2)RD项目数和RD全时人员当量对于提高产品产值的正向作用显著,但是对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RD项目经费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正向作用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文献较为缺乏,且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创新绩效划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构建企业创业导向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运用门限回归法探究不同创业导向区间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受惠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受惠强度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导向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调节作用,且创业导向的调节作用存在门限效应;当创业导向处于较低区间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惠强度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创新质量;当创业导向处于较高区间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惠强度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激励效果最优;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存在行业异质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并与鼓励创业导向的政策配套实施;根据不同的创业导向水平和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的优惠政策。本文从企业内在因素这一新视角探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揭示了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原因,并为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地区行业内产业集聚和竞争状况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研究发现:(1)随着地区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的升高,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减少,即,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2)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会显著加强;(3)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则会显著减弱。本文为政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战略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发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研发投入决策非线性特征和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基于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研发投入对广东省4个区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得出主要结论:(1)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多种类型非线性影响;(2)国内消费需求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3)采用半参数空间滞后面板模型能更好拟合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议:(1)基于区域经济特征制定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2)积极完善区域经济网络,增强区域经济增长从经济中心向经济腹地的扩散效应;(3)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两方面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针对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提出了"专精特新"四大指标.通过调查2015-2017年浙江省555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从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两个维度划分企业生产驱动模式,探究不同驱动模式下的企业特征,并检验政策扶持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结果 发现:(1)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的生产驱动模式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低水平双驱动、要素驱动、高水平双驱动和创新驱动,目前总体上以低水平双驱动模式为主,且企业的总体数量和驱动模式在省内区域分布不平衡;(2)采取不同驱动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双驱动可能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具体可有在要素驱动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和在创新驱动基础上集聚要素两种途径;(3)政策扶持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结论,为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工作提出新思路和对策,包括提高入选标准、落实梯队培育与退出机制、加快推进浙中南地区培育工作、以驱动模式为依据精准施策等.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为现有技术范式和产业格局等带来巨大变革,虚拟现实行业的高资源依赖性决定了该行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横向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方法归纳出虚拟现实行业以不同类型企业为焦点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协调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导向型创新生态系统主要采用激励与生态链扩张交叉机制;产品导向型创新生态系统主要采用伙伴选择、反馈与灵活性驱动交叉机制;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主要采用激励、约束与模块化交叉机制;三类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和驱动了虚拟现实行业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本文不仅有助于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对于虚拟现实行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协调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府研发补贴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政府激励区域创新的两种重要措施,现有研究主要从研发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评估这两种政府研发激励的实施效果,而较少从创新效率细分的角度去解读。为此,本文以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前述两种研发激励措施对分别以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所对应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商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发展驱动方式下,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为正且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于投资驱动地区,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驱动地区的商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创新驱动地区相对实施效果更明显,相对于投资驱动地区,创新驱动地区增强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为政府相关决策者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政策的多维度评价模型,拟从创新政策强度、政策协同度、政策完善度三个维度对供给导向、需求导向和环境支持导向三类创新政策进行量化评估。以2001-2013年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颁布的地方性创新政策文件为样本,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编制了创新政策量化手册,对各级创新政策进行典型分类和量化赋值。政策评估结果显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区域创新政策评估总分的整体走向基本一致,三省市创新政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实施力度和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上海市在需求导向和环境支持导向创新政策强度的均值上显著高于浙江省和江苏省;三省市在创新政策协同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创新政策协同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又缓步上升的W型模式,表明三省市创新政策的内部协同效果均处于不稳定和不理想状态;江苏省在供给导向创新政策完善度的均值上显著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最后,基于量化评估结果,本文从市场需求驱动、非政府主体充分参与、跨部门协调机制、有效配置公共科技资源、强化社会创新和生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区域创新政策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技术外部性下创新补贴最优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技术创新给予一定补贴以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是创新型国家较为常见的政策。当有技术外部性存在的时候,企业研发投入不仅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也通过溢出提高了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该文讨论在技术外部性背景下,按照产品产出数量和按照研发投入实施的两种不同补贴形式,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问题。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按照研发投入的补贴在效果上总体优于按照产出数量的补贴,但是与企业吸收知识能力强化,以及政府实施的是单边补贴还是双边补贴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型”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好“非补贴型”政策的接力作用,促进车企高效创新,本文将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区分为“技术准入”和“消费支撑”两类,选取2010—2019年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显著性、敏捷性两个维度分析了两类“非补贴型”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动态影响,同时应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区域创新氛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准入”类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始终呈显著正向激励效果,且响应更敏捷,时滞较短;“消费支撑”类政策的激励显著性则呈现由强减弱趋势,响应敏捷性相对较弱,时滞较长。同时,“技术准入”类政策的研发投入激励效果受到区域创新氛围单一门槛效应的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消费支撑”类政策的研发投入则受到区域创新氛围双重门槛效应的影响,并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两类“非补贴型”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优势,并根据区域创新氛围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非补贴型”政策。研究结论为中国制订差别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有意义的创新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十分重要的创新范式,意义导向也是世界一流企业成长的基本经验。以有意义创新理论为基础,在对意义导向解构为价值意义导向、技术意义导向以及市场意义导向基础上,选择西门子和微软两家世界一流企业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意义导向与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战略、创新组织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结果发现:(1)社会价值驱动的创新战略体现了价值意义导向,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内的探索性创新战略体现了技术意义导向,赋能式管理创新和生态式市场创新发展的动态能力体现了市场意义导向;(2)探索未来技术趋势和发现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是科技创新组织的意义诉求;集中式研发组织有利于开展探索性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分散式研发组织有利于利用客户知识和市场知识开展利用性创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内部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集中式研发组织和分散式研发组织的协同;(3)价值主导的系统成员管理是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意义确立的过程,自主可控的开放式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确立技术意义导向的创新模式;对外赋能、价值共创和知识产权运营是创新生态系统市场意义导向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权威期刊Research Policy(《科研政策》)2007-2017年发表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 II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分别制作了作者合作网络、国家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等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欧美发达国家引领了国际科技政策研究前沿,但国家的发文数量和影响力之间无明显线性比例关系,已有的作者合作网络中,跨国合作态势明显;(2)国际科技政策研究基础主要集中在社会技术创新范式、创新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等六大领域;(3)创新政策是国际科技政策的主旋律,企业开放式创新、研发政策、创新绩效、知识管理、新兴产业政策等政策是国际科技政策的热点领域,同时我国更加关注研发政策;(4)科技政策演进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国家创新系统为主导到技术创新与转移(技术转移、校企合作、企业创新)为主导,从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为主导到研发补贴、需求侧供给侧研究、高校知识价值创造等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