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谈《故乡》的人物造型美浙江陈炎火鲁迅的小说《故乡》在人物造型方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故乡》中着墨最多,倾注作者无限深情的人物当推闰土。作者先是彩笔描绘"一幅神异的图画":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英俊少年,颈戴银圈,手捏钢叉,奋力刺...  相似文献   

2.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我在画中走来走去,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一抬头,便能看见,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选自《当代短诗选萃》)故乡@杨牧  相似文献   

3.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其通过对故乡人情风物的细腻描写,表达出对故乡黑暗封建现实的失落,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实则是以人物的变化映衬出其精神家园的覆灭,文章以沉重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现状的绝望,但在这绝望叹息中又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殷切希望。从时间维度对《故乡》中精神家园的进行解读,以昔日、当下以及未来故乡的发展变化为基础,结合文本的环境背景,可以深刻理解鲁迅及当时国民精神家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故乡》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的分析思路是结合《故乡》这篇小说的体裁特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九年级(上)学情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分析《故乡》在本单元的地位,然后找出主要人物及分析描写人物时的表现手法;再结合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及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合环境描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揭示本文的主旨。最后,结合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分析本文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6.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7.
宗华 《语文知识》2015,(3):32-34
鲁迅小说《故乡》的人物设计非常讲究艺术性。《故乡》中的主要人物有闰土、"我"以及"我"家斜对门的那个向"我"要"破烂木器"的豆腐店里的杨二嫂。有人说,如果将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删去,似乎不影响闰土形象的塑造,也不影响《故乡》主题的表达。要不要删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对杨二嫂形象价值的再认识。一、杨二嫂之于"我"的形象塑造刘熙载在评价《左传》时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  相似文献   

8.
《故乡》运用对比 ,刻画人物 ,安排情节 ,设计结构 ,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9.
王永金 《考试周刊》2010,(32):67-68
鲁迅的小说《故乡》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故乡》中,作者多角度注入自己深厚的情感,并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加重抒情的色彩,即通过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直接抒情,通过刻画人物抒情,通过描写抒情,等等。  相似文献   

10.
《故乡》的学习重点之一,是肖像描写。通过研究课,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融汇了人物肖像描写的多种笔法,立体地多侧面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小说分析往往扣住环境、情节、人物来展开,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小说这种体裁并非一个模式,如果统统按固有套路去解析,有时就会有削足适履之嫌,很难发掘作品深厚意蕴。事实上,作者在设置人物时大费匠心,在安排人物关系上也用心良苦,顾及这两点,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才可能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茅盾曾这样赞叹说:“三个月来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即使对鲁迅小说批评最激烈的成仿吾也承认说:“《故乡》实不可多得的作品。”(《〈呐喊〉的评论》)那么《故乡》究竟好在哪里?一般论者多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忽视了次要人物宏儿和水生,忽视了作者安排这两个小人物的艺术匠心。我们认为,宏儿和水生这两个小人物,就作品思想容量和艺术结构而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创作意图的流露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正是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在论及辛亥革命时说:这次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小说《故乡》时,虽然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增强了艺术的效果。鲁迅以故乡的“未变”,直接写出故乡如故。小说一开始,就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的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萧条、荒寂的农村图景。作者于此决非泛泛之笔,也不在于单纯的渲染环境气氛,而是以此证明“故乡本也如此”,“没有进步”。二十多个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4.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15.
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相处流传》再到《故乡面和花朵》,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文坛的不只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戏谑和反讽,更多的是文本中蕴含的平民历史意识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文本中表现为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面对。这些平民的活动构成了正统的历史,而平民的历史意识让被载入史册的过去呈现出另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故乡》写作于93年前,怎样教学《故乡》,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地气"呢?山东省新泰市王正玲老师教学《故乡》,"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的方法值得我们关注。一.以《故乡》的"地气"为切入点文本的"地气"指能够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的东西。一个文本犹如一个矿藏,该如何入手发掘才能利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俯瞰,发现文本的"地气"——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点,带领学生由此入文入境。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不少对话。由于这些对话运用得巧妙、贴切,就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巧用对话的呢?鲁迅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作品中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肖像,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作者所写的《故乡》  相似文献   

18.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经典的对白构成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要说《边城》中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部分,还是要属《边城》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美。无论是重义轻利的淳朴美,还是祖孙互守的人性美,坚守爱情的痴情美都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本文以《边城》中若干人物的刻画出发,发掘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美,以期对《边城》有更为深刻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来渲染气氛 ,刻画人物的性格 ,表现了深刻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