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咬文嚼字是学生与文本密切对话,深入阅读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品味、咀嚼,通过"斟酌比较嚼""入境体验嚼""拓展张力嚼""融入生活嚼""关照表达嚼"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把握语言的脉络,让语言文字真正入心、入脑,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厚度。  相似文献   

2.
泡泡糖的主要添加剂是橡胶、橡胶增塑剂和人工合成香精,并不是营养品。有的儿童将泡泡糖吐出用手拉薄再吹,反复咀嚼,这样极不卫生。一块泡泡糖每分钟大约咀嚼三、四十次,嚼了吹,吹了又嚼,会使儿童腮腺分泌过度,口腔内的细菌和病毒经口腔颊部的腮腺管口逆行感染,有可  相似文献   

3.
谣言     
即使再耐嚼的口香糖,经过长期的咀嚼,也总会有甜尽无味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怎么“嚼”语文呢?我的做法是,从文本入手,把它当做一叶槟榔,反复地嚼,反复地品,嚼烂了,品透了,课就备好了!《大禹治水》,我嚼了不下十遍,总体说来,嚼法有三:一嚼,大口咀嚼,尝尝滋味:二嚼,泛嚼多思,品出真谛;三嚼,换位幻嚼,潜心会文。  相似文献   

5.
正咀嚼还用学吗?孩子不是天生就会吗?真不是,咀嚼需要学习,如果孩子不会咀嚼,面部发育、牙齿发育甚至发音都会受到影响。吸吮是孩子出生后就有的本能,但是咀嚼却需要后天的训练。如果没有规律地、有计划地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对于宝宝未来的进食习惯、营养吸收以及牙齿发育都会有影响。怎样从小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学会嚼,家长要花点心思。  相似文献   

6.
举止禁忌     
勿当众嚼口香糖有的人整天嚼口香糖,嚼的时候还不断地发出响声,这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把嚼过的口香糖随地乱吐,也是一种不文明的恶习。咀嚼的时候应闭上嘴,不能发出声音。嚼过的口香糖要用纸或塑料袋包起来,然后扔到垃圾箱里。  相似文献   

7.
松动的牙齿     
徐倩 《教学随笔》2008,(5):41-41
牙齿是人的咀嚼器,但一旦牙齿罢了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最近,我下颚左侧有一颗恒牙松动了,其他的牙齿也变得洋洋散散。在吃饭时,牙齿似乎失去了咀嚼功能,把食物移到左边,少了一颗牙,嚼着费劲;把食物推到右边,少了另一边牙齿的配合,嚼不利索,可怜我只能吃些软食。  相似文献   

8.
经常嚼口香糖可以增加唾液分泌,更好地清洁口腔与牙齿。但是,医学专家却不主张将嚼口香糖作为一种时尚来倡导,过多、过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道丰盛的语言大餐,理应带着学生细细咀嚼。如何带领学生"嚼"出语文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精妙,体会关键句子所隐含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有的孩子一边脸明显大于另一边脸,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因为偏嚼引起的。偏嚼是一种不好的进食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非常有害。1.影响外形。在咀嚼时,经常咀嚼的一侧肌肉会越来越发达,而不用的那一侧就会不发达甚至萎缩。从外形上看,咀嚼的一侧显得丰满,另一侧则低平,形成"偏脸",影响孩子的面容。  相似文献   

11.
吃饭要细嚼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约学生去他家吃午饭。他们吃的饭和菜与学校大食堂并无什么区别,菜只有黄豆、咸菜、花生之类。吃饭前陶先生问大家:“一口饭到嘴里,要嚼多少次才能咽下去?”同学们面面相觑,只好乱猜:“两三次吧!”“大概八九次可以咽下去。”陶先生说:“你们吃饭用牙齿咀嚼,还是囫囵吞下去?你们可以试一试,把一口饭嚼成泥后吞下去,要嚼多少次?”于是大家试起来,最后才知道,要嚼三十多次。陶先生告诉大家:“人的牙齿能把食物嚼碎,嘴里还可分泌唾液来协助牙齿工作。唾液不但有搅拌作用,还有杀菌和助消化的作用。”他又说:“人在忙时,或粗心…  相似文献   

12.
意外收获     
3300块香口胶英国一个即将毕业的美术学院的学生,和他所有的同学一样,正为毕业考试的作品而日思夜想,愁眉不展。他所能想到的别人都已做过了,但他又心有不甘。此时他正在为戒烟而咀嚼香口胶,焦灼让他像以前疯狂抽烟一样疯狂地一块接一块地咀嚼香口胶。突然,一块块吐出的香口胶给了他灵感,他决定做一件前无古人的毕业作品:香口胶雕塑!他决定用香口胶做一件300年前已在地球上绝迹了的形似雕的一种大鸟———渡渡。他开始把嚼过的香口胶根据自己的设计一块块粘起来。以前为压制烟瘾而嚼香口胶的麻木变成了一种目标明确后的激动与急切,他从以前…  相似文献   

13.
反刍是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牛就是这样一种反刍动物。牛靠反刍,将草料细咀慢嚼,充分消化,化为养料。“反刍式教学法”就是将牛的这种“反刍”原理借鉴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温故知新的反刍和不断触类旁通的迁移,让学生充分消化知识营养,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发表在《中国青年》2008年第23期的一篇文章《大农民安金磊》深深地吸引了我,此文对教学有一定启迪。特别是安金磊的种田哲学,让我反复地咀嚼,越嚼越有味道!  相似文献   

15.
陈淑英 《教育》2009,(5):52-52
发表在《中国青年》2008年第.23期的一篇文章《大农民安金磊》深深地吸引了我,此文对教学有一定启迪。特别是安金磊的种田哲学,让我反复地咀嚼,越嚼越有味道!  相似文献   

16.
长了牙齿就是用来嚼东西的。那么,孩子长出牙后是自然而然就会咀嚼了,还是要经过训练才会?  相似文献   

17.
口香糖能够清新口气、缓解压力,因而风靡全球。更有报道称,嚼口香糖还有增强记忆、帮助集中精神等益处。为此,我专门到学校的小卖部买了一盒“绿箭”!老师看见了,告诉我说:“虽然口香糖好处很多,但如何选择和咀嚼也是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只是教会学生审题、分析要求以及如何应用一些写作技巧等。于是。每一类型的作文题都有固定的写作构架,做学生的在作文时只是填充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物、外貌、动作、事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因此,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而老师在批阅作文时,更是在咀嚼、回味一届又一届学生嚼过的馍。读起来当然更乏味。久而久之,造成一种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学生对作文提不起兴趣,教师愁阅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9.
一、关注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所以词句的学习就成了语言形式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走进文本,首先要走进词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揣摩、理解和积累.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只有这样,学生的言语智慧才会有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一、旅行前:了解之乐旅行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出发前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享受预习的乐趣。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不妨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一个人吃豆子,有三种选择:一是别人嚼好了喂给你吃,二是自己嚼着吃,三是除了嚼豆子,还可以嚼花生等一切可以嚼的东西。你们选哪一种呢?"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第三种。"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要学会嚼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