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当然不能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想谈谈自己写杂文稿的几点体会。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的人和事。杂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集水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因为我身在基层,所以若要想写好这类稿子,就必须对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就更应该特别留神。因为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像枣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作为身处“枣核”中间的大多数读者,其最感兴趣的就是“枣核的两个尖儿”,即社会…  相似文献   

3.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4.
王娟 《档案管理》2006,(2):82-82
点评:集中一点写深透,空泛议论是大忌 无论是初学,还是经常写章的人,都应该选取自己最熟悉、或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人和事来写;要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透视程度来确定题目,尽可能把要写的人和事或要说的理由写深写透;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切忌:贪多求大,面面俱到,空泛议论,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常写文章的人,都应该选取自己最熟悉、或者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人和事来写;要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透视程度来确定题目,尽可能把要写的人和事或要说的理由写深写透;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切忌:贪多求大,面面俱到,空泛议论,人云亦云。如果把这篇文章拆分成几篇(题目分别为:这些单位的活力何在“,遭贬”质疑“,为他人作嫁衣”不好吗?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定位“,观念创新”浅议,用人机制应该创新,论“服务创新”,档案专业培训工作如何改革等)来写,把每一个题目写深写透,可能要比泛泛而谈的此文好得多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0多年,即在机关生活过,更多的是生活在基层。作为一个老通讯员,尽管当通讯员的体会有千万条,但我体会最深的一条:就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投稿的经历。1966年我的手稿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写的就是我自己。我入伍后在高炮连队当炮手,训练时,来回的给5号手递炮弹、搬炮弹,没有其它炮手坐在炮盘上,转动手中的仪器体面。指导员看出了我的心事,让我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后  相似文献   

7.
要想写出一篇新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再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提炼出重要的事实材料,方能获得成功。即使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不能例外。这是我写第一篇见报稿的一点体会。那时我还在空军二航院上学。有一年作完寒假返校后,队里部分家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员假期中看到家乡富裕的生活,对比自己感到呆在军营吃亏了,想申请退学回家“下海”致富。学员队党支部及时对大家进行“立志军营”的教育,扭转了少数学员退学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就以《面对现实、立足本职、学好知识》为题,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9.
1992年6月20日,我写的《找回目标》在厂报首次变为铅字,激动之余,深感真情之重要。那时我从“一拖”技校分配进厂不足一年,初进工厂的新鲜感淡化了,上班、吃饭、睡觉三点成一线,呆板、单调。就在我忧郁的时候,车间党支部书记王洛生找我谈心,说:“在学校只想以优异成绩走进工厂,如今虽如愿以偿,却没有新的目标,自然空虚。不妨拿起笔学着写写稿件。车间里有许多典型的人和事需要宣传。”寥寥数语似春风拂过心田。王书记的动情深深印在了我脑海里。于是我就以《找回目标哟题,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了出来,没成想第三天稿子就见了报…  相似文献   

10.
在第14期新闻函授学员的来稿中,不少学员从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内容、有真情实感的生动故事。我们认为,这个写作的“第一步”走得好!据我们所知,很多函授学员是基层连队的新兵,平时学习、训练很忙,连阅读函授教材都是加班加点或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的,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采访、调查和搜集新闻素材呢?然而我们不少学员,偏偏在“没有办法”中找办法,既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采访,那就从采写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吧。常写不辍,同样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下面选载的写“我”的故事都是本期函授学员写的,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稿…  相似文献   

11.
从1974年以来,我一直是个业余通讯员,坚持利用工作之余,采写了上千篇新闻稿件,其中大部分被县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有些稿件还被中央级报刊、电台采用。我曾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去年8月初被宝鸡报招聘为合同记者。回顾我10多年的写稿实践,最深刻的体会是:要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一、要熟悉自己周围,特别是本村,本单位的人和事,这是对通讯员起码的要求。我的工作地点在岐星村,在这里工作9年时间,对村上的人和事,历史和现状,先进和后进的,都比较熟悉。干部群众中都有我的好朋友,是  相似文献   

12.
我生在农家,吃的“庄户饭”,睡的木板床,接触的是农家小院里的人和事,听到看到的是村头巷尾发生的故事,农家小院是我写不尽的源泉。改革20多年来,我始终紧紧抓住“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等题材来写作写出了一些得到专家和行家里手们肯定的作品,不少人说我所写文稿比较活泼新鲜一具有泥土味,菜花香。回顾走过的道路,自己也悟出一些粗浅的体会来:一、不被“小院”关闭自己。立足农家小院可以写出许多耐人寻味,如诗如画的作品,因为院里面住着庄户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随时可能成为你笔下的影子,我曾经写过许多发生在农家小院…  相似文献   

13.
从一九六三年起,我业余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县、市、省和中央的电台和报刊采用了,有的还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并配发了评论。我的本职工作和通讯报道,都受到领导上的奖励。我搞业余新闻报道的体会是: “干”中写“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专业新闻工作者,接触的面广,了解的情况多,是写新闻的有利条件,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对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很熟悉,也是能搞好新闻报道的有利条件。过去我片面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好象就没啥可写,不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成绩不大。一九六三年四  相似文献   

14.
尹栋 《军事记者》2005,(5):65-65
作为基层部队一名通讯员,一谈起新闻,大家往往想到突发性或重大典型的新闻,诚然写此类新闻获奖的概率较大,但这并不是每个基层通讯员都能遇到或参与的。对于常年扎根基层的通讯员而言,好新闻更多的是来自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来自你我身边熟知熟闻的人和事。作为新闻报道爱好,我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宣传已七八年了,但每年都至少一篇新闻稿件被评为“优质稿件”或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获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不是“重大典型”,更沾不上“突发性”事件的光。这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是,好新闻尽在平凡之中,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去采访,去思考,去谋篇。  相似文献   

15.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16.
写有关职工题材的文章,用“情有独钟”四字来形容,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粗略估算,我发表的两千多篇文章中,有80%以上与职工的内容有关。尽管写的多是职工,但就写作体会也有其规律可循。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在取材上,大多是身边的小事。我所反映的小事的文章,如《学绝技,毋忘学好传统》、《于细微处见精神》、《公选食堂司务长好》等多篇言论文章,  相似文献   

17.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普利策从走进新闻大门那天起,“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统统用于了学习”。目前在基层通讯员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了了解,因此,在采访中省却某些环节,有时甚至懒得采访,  相似文献   

20.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