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徐特立在南昌起义前策反姜济寰,对起义的成功具有极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南昌起义这一节,应该有徐特立、姜济寰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金一南 《老年教育》2006,(10):11-12
倡导南昌起义的关键人物 提及南昌起义,周恩来、叶挺、贺龙和朱德最易被人念起。但要说最早提出南昌起义的人,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关键的历史人物——李立三。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将陈独秀停职,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和周恩来5人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职权。临时中央的主要工作是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和中央机关从九江撤退到上海,同时考察打回广东以图再举的可能性。其中根本没有南昌起义计划。  相似文献   

3.
蔡廷锴是近代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又率部“进贤分共”,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成长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4.
对南昌起义的评价问题,由于周恩来长期坚持低调,在党史宣传上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未超出“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定论。似乎在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关头,南昌起义只有象征性意义,与秋收起义相比是等而下之。其实从历史自身的逻辑性来衡量,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要远高于此。因为南昌起义立起了一杆旗帜,树起了一个榜样,统一了全党的思想,鼓舞了全党的斗志,去进行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促进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大转折的“八·七”会议的召开,从而使秋收起义成为可能。可以说,没有南昌起义就不会有秋收起义。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南昌起义军的余部在朱德领导下的加盟,革命根据地才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可能;而南昌起义荟萃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形成了中国革命军队的高层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5.
具有深远意义的南昌起义至今已有五十七个年头了。但是,对于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估价,党史界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南昌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南昌起义在土  相似文献   

6.
<正> 六十一年前的南昌起义,是我们党在危急关头第一次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屠杀和挽救革命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党的正确决策和起义蒋士的英勇奋战。然而,这次起义在南昌举行,是党中央经过审时度势充分酝酿才确定的。起义之前,南昌为党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群众基础,起义之中,江西人民又从各方面为这次起义做了主观上的努力,因此,南昌起义的胜利,也是与江西人民的贡献分不开的,“八一”不仅是中国解放军的光荣,也是江西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南昌起义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我军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十年来,南昌起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现将其中存在争议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概述。 一、关于共产国际在起义中的作用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共产国际在南昌起义中的指导与援助是积极慎重的,功绩是主要的,应当持肯定态度。”理由是:1.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和“七月决定”指明了挽救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与重要途径,为南昌起义作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准备。2.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对南昌起义的直接指导和积极援助,是南昌起义的重要条件。3.共产国际代表积极倡导返回广东再图发展的主张,是南昌起义军采取南下广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座极其宏伟的历史丰碑。南昌起义是在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与积极帮助下举行的,但是我国有关这个问题的档案资料不齐全,我在此仅对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七月决定”与南昌起义的关系,共产国际和苏联驻华代表与顾问对南昌起义的直接援助等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南昌起义是我党我军和我国历史上一次有重大影响的伟大壮举.70多年前的八月一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领导和贺、叶、朱、刘等人的直接领导下,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的开始.文章分别从敌我力量对比、革命斗争的形势和南昌独特的地理位置等角度对“八一”起义在南昌举行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接控制的叶挺十一军二十四师、第四军二十五师和亲共的贺龙二十军,随二方面军"东征讨蒋",集结九江,准备"依张回粤,徐图发展",后因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追随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准备在庐山会议"分共",在九江的中共党政军领导人连续召开三次会议,策划南昌起义,中共中央成立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义帝熊心并非少年傀儡,而是秦汉之际天下共尊的有为贤主.在起义军成败的紧要关头,他扭转局势,兴楚、援魏、扶韩、稳齐、助燕、救赵,制定了反秦救民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如约”,育成“义”的文化.他建都郴县(今湖南郴州)后被害,直接引发楚汉战争,导致楚文化失重,促成汉文化崛起,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不仅在思想上没有看轻看贱词,而且在创作中大大改变了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词的狭小格局和境界,在对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词境开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苏轼等北宋中后期词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光武帝刘秀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是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的一生事业,始于参加西汉末反王莽的农民起义,立下大功;继而消除割据,统一全国;君临天下后,不骄不怠,将巩固统治的基础建立在与民休息,让人民安居乐业上面,成就中兴大业。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时代的佼佼者,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4.
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在其论文《体育之研究》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思想感情来研究体育,深刻地揭示了体育的本质,并辨证地分析了体育、智育、德育三者之关系,阐释了体育之效: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提出体育锻炼的要领:有恒、注全力、蛮拙。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在体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三区革命爆发后,蒋介石授权张治中全权处理。入新后,他秉承自己一贯的政治主张,奉行亲苏联共政策,和平解决了新疆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新疆的稳定,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为了保全新疆,保障和平,在关键时刻,作出了颇具前瞻性的“和平交代”,并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起义。解放后,又不辞辛苦,亲临新疆,帮助和指导广大起义官兵进行思想改造。张治中为新疆的和平、稳定和解放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过程中,陈独秀提出了许多富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构想,为起义运筹决策。对于筹集武器,主张取之于敌;对于制敌策略,主张集中力量;对于起义时机,主张慎重选择,把握火候。为保卫起义的胜利果实,陈独秀主张对国民党右派进行抵抗,准备防御战争。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安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蔡晓舟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与杨亮功合编了记录五四运动的第一本史料集——《五四》,与北大的著名学人也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是安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组织领导者,积极组织和促成暑期讲演会的举办,创办并主编了多种报纸、期刊以宣传新思想,为筹建安徽大学,甚至不惜刀断左手中指;他是安徽早期的革命者之一,曾组建安徽各界联合会,筹办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发动了安徽历史上著名的吴山庙起义。他的诸多革命活动,为近代安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晚清出使大臣刘瑞芬因军功入仕,多次担任地方要员,在管理地方政务、参与洋务方面,政绩突出。在任职的各个阶段,刘瑞芬都能审时度势,实干兴邦,忠于职守,勤勉有加,成功地给自己担当的角色添上浓墨重彩的妙笔。作为地方官员,他在筹饷征税、清理词讼、整治吏治、厘正民风、关心百姓疾苦、崇文兴教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绩。在晚清风云际会之际,刘瑞芬尽瘁国事,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  相似文献   

19.
郭子仪是一位被唐代名相、著名史臣裴垍评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的人物。他为唐朝立下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抵御边疆少数名族侵扰等等赫赫战功,但也获得了高官厚禄、家族显赫、子孙富贵,同时流芳百世,至今受人称道。他有不世的将帅之才,有自足常乐、谦恭自谨、防奸杜倖、不挟憾以报仇雠的为人之道,有竭诚尽忠、委婉进谏、尽职尽责、失宠无怨、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身作则的为官之道。从古至今他都是个焦点人物,他各个方面都值得后人去称颂,去研究,去学习。笔者认为,从郭子仪身上可以看到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几点:一要为国家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是不能居功自傲,即使立了大功也要谦虚谨慎;三是知道激流勇退,不贪功;四是教育好子孙。  相似文献   

20.
丁宝桢编年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人。以办理团练立功,出任湖南岳州知府。后又历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在山东六年,镇压过农民起义,又整顿吏治,治理黄河,备御外侮,受到清廷的表彰,调任四川总督。凡有兴革,不避怨嫌。丁宝桢是晚清督抚中之佼佼者。死后,灵柩运山东埋葬。清廷命在山东建祠纪念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