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玉茹 《大观周刊》2013,(11):33-33
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致力于能动司法和司法民主化改革,倡导并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与形象,积极促进司法与民意的沟通,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审判中民意沟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审判权是司法权的核心,其独立行使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财政体制、人事制度等体制障碍,使得审判独立处处受阻,导致司法不公,严重削弱人民群众对于司法的信心。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蒋惠岭乐观地说,"在任何司法制度下,  相似文献   

3.
清代末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章程,使得中国现代司法体制开始建立,裁判过程随之发生变革,为民国时期司法制度的革新做了铺垫。当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保留的民国司法档案还没有得到有效整理,因而对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在新旧交替之下的司法裁判实践的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之处。法源的继承和变迁是民国司法实践的重要方面,民国江苏地方法院的裁判文书对于民国时期习惯法在民事裁判中的运用有具体呈现,不仅直观反映出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对中国传统习惯法利用的继承与赓续,同时也见证了新式法治理念下中国司法裁判制度的革新过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法律更多地被大众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的利盾;新闻理念数次更迭,但其实现社会监督、维护人权、保证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诉求始终如一。司法和传媒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二者在各自理念上有所交叉,现实中的司法活动和新闻活动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侧重不同的正义理念,加之中国当下的司法实践存在着诸多违背客观准则的现象以及新闻传媒在实践中的不足导致了司法与传媒的现实冲突。两个阵营不应过分指责对方的越位,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制定能够协调二者在实践中共同遵守的准则才是化解冲突、厘清各自行为界限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法律两个不同源的上层建筑部门,因传播而产生了若干交集,这是通讯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复杂化带来的要素变化所致,其中有着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相互碰撞的新特征。本文从媒介与司法的非对抗性关系入手考察,分析传播理念与司法理念的不同诉求方式,指出相向而行是司法与传媒关系的正确走向。  相似文献   

6.
陈立冬 《大观周刊》2011,(30):24-25
本文首先对有罪不罚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然后再通过对实现司法正义的必要要件的阐述,深入探讨了我们应当如何消除有罪不罚实现司法正义,最后对于中国在消除有罪不罚实现司法正义上的应有态度,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笔者认为,在全球都在呼吁促进法治、保护人权和打击有罪不罚现象的大前提下,对消除有罪不罚以实现司法正义理念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对司法领域翻案事件的报道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浙江高院"张氏叔侄案"的翻案报道为代表,各地法制新闻报道屡有涉及。客观来看,一方面以翻案为主题的司法领域负面报道能够彰显中国司法的进步和自信,有助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媒介翻案报道的偏差和误导又可能引发民众对于法律、法规的怀疑、藐视,对司法公正信仰和程序公正理念的树立带来消极影响。当前,翻案报道中理念、策略和方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亟待规范,其负面效果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李刚 《大观周刊》2011,(35):29-30,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特色,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前提性”意义。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特色,主要集中在司法体制架构、司法机关产生、司法运行机制、司法功能配置、司法运作方式、司法职能方向、司法队伍建设、司法与政党的关系八个方面,其改革完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必须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必须坚持依法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明代以实施酷刑闻名于世,其刑罚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严刑峻罚与冤滥满狱未能保住大明政权,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以史为鉴,若要提升司法文明、构建人道主义的刑罚制度,就必须摒弃重刑酷刑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司法改革的转型时期,司法界提出了"能动司法"的理念,强调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主动性,而法官释明权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是阐述完善建法官释名权之于能动司法的意义,并对我国释名权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点个人的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基层行政和司法制度对之后的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其司法行政合一,司法注重和谐的特点在制度运作上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传媒报道与司法审判时有冲突、碰撞的背景下,作者考察了二者产生矛盾和碰撞的原因。作者认为,一般来说,传媒报道是以道德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法院审判是以法律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传媒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多体现为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作者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基于对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存在的差异和冲突的理性分析。本文以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与契合为视角,澄清理念和制度上的误解,以求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在价值层次上的沟通与融合,以真正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法院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往往是两种竞争性的公共利益,新闻报道可以监督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但当媒介过度介入尚处于审理程序中的案件时,审判者、证人和涉案人员受到新闻舆论的影响难以避免,最终影响正义独立、公正地施行。最近中国媒体在王斌余案审理过程中各执一端的评论一度使二审结果更加扑朔迷离。借鉴澳大利亚大众传媒法对类似报道的司法实践,尽管两国法律体制存在重大差异,在我国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审判尤为复杂,但批判地吸收相关立法和司法理念,对于我国新闻业的规范发展,可收他山之石之效。  相似文献   

14.
谭平 《兰台世界》2012,(30):40-41
在古代法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司法的经典传奇渐渐沉淀于中华民族的语汇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五个司法成语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5.
方云 《今传媒》2012,(1):30-32
网络舆情成为公共话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司法领域要求以理性的对话实现真正的司法正义的同时,也对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造成了一定冲击。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有着各自内部的逻辑机理。要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应畅通舆情与司法的信息渠道,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应秉持专业理性,强化审判公开机制,适当转变既有司法理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介入。  相似文献   

16.
张敏 《中国出版》2015,(3):30-33
司法权需要得到监督,新闻评论监督司法符合宪法理念且有宪法依据,新闻评论监督司法的宪法依据是表达自由权和监督权,新闻评论是监督司法的重要"社会公器",新闻评论监督司法具有推动司法接近正义的积极作用。新闻评论一旦偏离客观立场,就会影响甚至削弱司法独立,因此,新闻评论监督司法应有限度,达到表达自由和司法正义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杨炜 《青年记者》2016,(6):51-52
1999年我国就已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但建设法治中国并非一项简单的行动,离不开各个场域的共同努力.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语境下,媒体只有做到与司法良性互动,提供公共话语平台、对权力进行监督与批评、揭示案件背后的法理和制度问题,传播现代法治理念、提高公民法律素养,才能推进法治建设.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自2005年至今刊发的有关“聂树斌案”的13篇报道、4篇评论,来探讨媒体与司法如何进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何静 《今传媒》2011,(12):23-24
社会的发展,新闻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闻与司法二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新闻界和学者的重视,就有学者提出大众传媒滥用、错用监督的权力而易于出现"媒介审判"的现象。本文从"媒介审判"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国当前司法体制下传媒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新闻传媒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徐航 《中国出版》2023,(9):43-48
对于严重侵犯短视频著作权的行为,应该通过构建合理的刑事司法政策予以处罚。著作权保护的刑事立法以及总体刑事司法政策是其构建的基础。在此之上,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的具体刑事司法政策得以生成。文章以涉及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的刑事司法政策为主题展开研究,提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指导思路下,对当下的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的刑事司法政策进行优化。优化路径包括坚持能动司法和能动检察理念、对构成要件要素的坚守与明确以及健全行刑衔接的刑事司法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司法制度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后越来成熟,其中集体审判制度既反映了中国封建司法的价值追求,也反映了封建集权的统治要求,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