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让儿子当  相似文献   

2.
承诺太遥远     
如果我答应借钱给一个人,我不期待他归还。那是已出之物,他主动归还就归还,否则我有什么能力追讨。这方面,我不会太天真。同样,承诺也不可追讨。当一个人对你说:"我不爱你!"你为什么还要流泪问他:"你说过永远爱我的!你说过的!"两个人之间的承诺,若一方无法信守,那是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3.
考试词话     
假如你去参加一场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考试——比如考研什么的——而你又对那些试题不知道该怎么着笔,你怎么办?做么,不会做;放弃么,又不甘心。这里,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人碰到这种人生尴尬时的选择以及  相似文献   

4.
挫折的礼物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的人,为什么你不给我成名的机会呢?"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儿,不够深入,用什么去成名呢?"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一瓶啤酒是有记忆的话,那么,它会告诉你购买和品尝它的消费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多大年纪,是什么族裔的人,接受什么程度的文化教育,甚至告诉你,是一个拥有什么性格的人……你会相信吗? 倘若不相信,那就让百威告诉你吧.一瓶啤酒的成长轨迹展示了一个商业逻辑的"非典型"成功者,一个"荣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啤酒赞助商.  相似文献   

6.
在蒙大拿州一个偏远的山谷,一位牧民正在放养他的牧群。突然,一辆崭新的高级轿车出现在他的面前,开车的人穿着非常考究,他放下车窗探出头来对牧民说":我敢打赌,我能非常准确地知道你的牛群有多少头牛,如果我的判断正确,你就送一头小牛给我,干不干?"牧民看着这个一身名牌的家伙,又看了看漫山遍野的牧群,静静地说:"当然,为什么不呢?"  相似文献   

7.
接班问题     
我的忘年交关先生是某局局长,即将退休。他来征求我的意见:"上面想让我从局里推荐一个接班人,你说,我的三个副局长,哪个合适呢"我虽不喜欢官场,但官场的游戏还是略知一二。我反问道:"你是想退休以后,让人拿你当人待呢,还是拿你当狗屁"他把眼一瞪:"当然希望当人待了!"我说:"我明确地告诉你,你的三个副局长,一个也不行!""为什么"我说:"如果你选择副局长,第一,你就是给他出了力,让他坐在你的位置上,他也会认为这是自己熬出来的,不会感谢你;第二,副局长们窥视这个位置已  相似文献   

8.
保护现场     
异乡人看见一辆卡车从东面开过来,一边向卡车招手,一边向山下奔去。异乡人刚奔上61号公路,忽然听到一声巨大的刹车声,异乡人转身一看,发现那辆卡车把一个人撞倒在路中央,被撞的人刚坐起来又倒了下去,卡车司机跳下驾驶室,跟被撞的人说了几句什么,便向东奔去。异乡人奔过去,见被撞的人浑身是血。异乡人说:"司机呢?"被撞的人说:"报警去了。"乡人惊讶道:"报警?他不赶快送你去医院,去报警干什么?"被撞的人说:"保护现场。"异乡人说:"保护现场?"被撞的人用手抹去嘴角上的血说:"他现在不能送我去医院,送我去医院现场就会被破坏。他必须确保现场不会被破坏,才能送我去医院。"  相似文献   

9.
李鹏 《生态文化》2015,(2):51-54
如果你有不愿带走的记忆,就想办法去淡化。如果你的心灵得以安放,何必等到去远方。——题记六不久以后的一个星期六,中午,王工早早地出了门,有女儿、儿子陪着,儿子开车。到了饭店,进了包间,王工自然是第一个到的,他要等大家。饭菜是儿子给安排的,他自己开公司,做生意,平时也有不少应酬,就选了一家交通方便,又好找的饭店。而且,他也明白爸爸的心愿,安排得价位档次也比较高,还适合老年人的  相似文献   

10.
神秘选择     
多年前,在一场可怕的战争中,一个间谍被狡猾的将军抓获并被判处死刑。尽管这是个严厉的判决,但那个将军其实并非嗜杀之人。多年来他一直采用一种奇怪的惯例,在每一个死刑案例中,他都会给被判死罪的人最后一次选择:或由行刑队迅速枪决,或者是碰运气去通过一道神秘的黑门。死刑执行前片刻,那个将军让受刑的间谍自己选择:"你选什么是行刑队还是黑门"对于这个间谍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选  相似文献   

11.
有关方向     
有一则小幽默,听来意趣盎然:一对恋人在湾仔区街头争论前往铜锣湾的方向,男的说应朝东走,女的坚持说朝西走。这时刚巧遇上一位朋友,于是男的请他公断。朋友想了想说道:"如果你要去铜锣湾,就朝东走;如果你要女朋友,就朝西走。"这自然只是一个笑话,即便那男的执意朝东走,也不见得就一定失去女朋友。不过那位作"公断"的朋友把话说得机智而又有意味,  相似文献   

12.
在一场讲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的专业课上,老师问学生:"假设你一人外出旅游,来到了一个峡谷,发现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手提包,而且手提包是打开的,里面明显装着一沓钞票。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些看起来长得不是很牢固的树根,这树根可以帮助你到达手提包的位置,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当然,你更有可能因此而被摔断脖子。请问:你会选择离开还是靠近?"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离开,毕竟,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可贵的生命。老师没有发表意见,继续问:"如果那个装钱的手提包换成一个失足落下的小男孩,他此时奄奄一息地发出求救的呼唤——你又会怎么选择呢?"学生们考虑了几秒钟后,全部选择了靠近。  相似文献   

13.
老艺术家吴冠中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虚谷活到现在,他很想请这位清代画家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中也借主人公之口说:"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样一种书,你读完后,很希望写这书的作家是你极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兴,随时都可以打电话给他。  相似文献   

14.
所谓"单位"     
易中天 《文化博览》2006,(12):36-37
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至少曾经重要过。改革开放以前,两个中国人见了面,如果是熟人,便问"吃了没有";如果是生人,又没有经过介绍,便多半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在大街上骑车闯了祸,或者到机关衙门里去办事,警察和门卫都会问这句话。如果是女儿带了男朋友到家里来,那做母亲的,便几乎一定要问这句话。单位,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人生存的依据。单位首先是"饭碗"。一个人,如果在政府部门工作,便是"吃皇粮";如果在国营企业里工作,便有"铁饭碗";如果在三资企业工作,则有"金饭碗";如  相似文献   

15.
有位朋友对我说,看一个人出不出名,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包括他的笔名),"如果在狗狗或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页超过五万个,OK,他肯定是个名人。如果你超过这个数目,OK,我得恭喜你了,你可以拍着肚皮说,我终于混出来了,当然酒我是喝定了。"我不知道这个实践的方法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我看来五万就像珠峰一样难以企及。但是我知道,三个多月以前,当我在网上搜索自已的名字只有十几个网页时,我的生活平静如水,从来没有人理睬、打扰我,当我在百度的搜索网页超过四千时,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一个从区号看是深圳打来的电话找我,开始我以为是对方打错电话了,一接,对方显得很激动,问我是不是廖保平先生。我说是啊。她说她姓左,是我的忠实读者,刚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说"你的文章正说了我想要说的话",然后她说她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也就只好挂了电话。愣了半天,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意犹未尽。又有一天晚上,我在QQ遇到一个比我大近十岁的大哥,自称  相似文献   

16.
心灵驿站     
我原谅他了 你如果要快乐,就该把饶恕带到你家里去. --王尔德 一个孩子放学回家,身上沾满了泥土,衣服也撕破了一截. "怎么了?" 母亲很惊讶.  相似文献   

17.
买菜管理学     
一位老板向我诉苦说,他的公司管理极为不善。我问这位老板:"你到菜市场去买过菜吗?"他愣了一下,答道:"当然。"我继续问:"你是否注意到,卖菜人总是想办法缺斤少两呢?"他回答:"是的,是这样。""那么,买菜人是否也习惯于讨价还价呢?"  相似文献   

18.
玩偶3+1     
一位贤哲送给王子一套三个小玩偶的礼物。王子没有被逗开心,"你给我这些玩偶当我是女孩吗?"他问道。"这是一件给未来国王的礼物,"贤哲说,"如果你仔细地看,你会发现每个玩偶的耳朵上有个小孔。"贤哲递给他一根绳子说,"试着从每个玩偶的耳朵穿进去。"王子的好奇心被激起来了。他把绳子穿进第一个玩偶的耳朵,绳子从另一个耳朵穿了出来。"这是第一种人,"贤哲说,"无论你告诉他什么,他都会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他不会把任何事情记在心里。"王子又把绳子穿进第二个玩偶的小孔里,这一次绳子从玩偶的嘴里穿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人生无草稿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用最好的纸来练,你的字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个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迫自己写好字.  相似文献   

20.
子非 《职业圈》2006,(2):6-8
二十年前,如果有人提起创业,别人一般会叫他"个体户"; 十年前,如果有人提起创业,别人会尊称他一声"老板"; 五年前,如果提起创业,大家想到的基本就是"海归"、"网络精英"; 今天,如果提起创业,那么可能更多的人会联想到:你失业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