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工业行业是能源消耗的最主要生产部门,在后工业化时期优化能源政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0-2014年的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等现代计量工具考察工业能源消耗和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最后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和工业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变参数模型相比固定参数模型更具有可靠性,工业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非线性均衡关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在不同时期结果相异;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能源足迹测度是揭示能源消费对区域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的重要方法.利用能源足迹计量模型、GM(1,1)模型、指数预测模型及STIRPAT模型,分析199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能源足迹相关要素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从人均能源足迹增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长率为7.70%,增长速高于全国和上海而低于江苏和浙江省;从人均能源足迹值来看,长三角地区低于上海市,但高于全国和江苏,与浙江省并无明显高低关系特征.2)长三角地区能源足迹产值年均增长8.42%,能源足迹强度年均减少8.37%,全国和江浙沪省市变化趋势与长三角地区大体一致,但程度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区及江浙沪3省市能源产值和强度变化主要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来实现,而国家则是依靠政策推动和技术发展革新实现.3)通过预测,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人均能源足迹和能源足迹产值将会持续增长,而能源足迹强度显示下降态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4)人口规模、人均GDP、二产比重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能源足迹均有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596、0.073、0.18和-0.123.  相似文献   

6.
深入了解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挖掘新疆节能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4年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分别对新疆各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种类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联程度差异显著,其中工业与建筑业二者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相同且最大。2)在工业能源消费中,制造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最大,且其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最大。3)不同能源消费种类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也显著不同,其中煤炭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高,石油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低。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属于要素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同时,由于要考虑国家战略需求,新疆的能源消费种类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本工作基于对新疆产业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种类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但50%以上行业的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改善或维持不变;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其中的贡献相对较小;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游地区要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中游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受能源消费比例影响明显,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
运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资本、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及企业个体、总体扭曲指数,分析企业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检验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指数基本呈上升态势,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总体企业扭曲指数略有上升;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其他工业行业,国有、集体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比其他企业严重,东部地区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中西部;如企业能够有效消除要素配置扭曲,则工业企业总体TFP可提高25.56%,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提高27.34%、20.65%和27.21%,国有与集体企业的潜在TFP增长空间明显高于非公有制属性的企业;资本劳动比提高和规模扩大是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而出口密度、补贴密度、企业年龄、外资因素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LMDI的工业电力消费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MDI(Lon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法将1998-2007年中国工业的电力消费分解为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工业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次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电耗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延缓了电力消费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C-D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法,通过Eviews6软件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5年,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分别为62.54%、25.62%、11.84%。资本贡献持续增长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安徽省旅游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因此,必须通过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与旅游需求侧动力形成合力,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计算山东1990—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O2排放量比重最大. 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 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物流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现代物流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要素入手,运用概念分析方法,分别考察和研究现代物流对劳动增长、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决定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经济要素的作用模式与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初步的物流对城市群协调发展贡献的数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于弹性测度的脱钩模型,对1998—2010年我国各省区工业碳排放与产出的脱钩关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处于相对脱钩的低碳发展阶段,但不同省区工业低碳发展进程差异较大;近年来,四大区域工业碳排放的产出弹性平稳下降,工业脱钩弹性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减。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工业资本深化、所有制结构变革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深化整体上促进了工业碳减排,而FDI显著推动了工业碳排放增长;"国退民进"的工业产权结构改革促进了工业节能减排,但民营企业比重提高所带来的减排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应该保持和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并防止地方分权体制下地区工业资本扩张的环境"竞次"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以生产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经济要素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我国省市区的经济产出、投资、出口与消费需求数据及其派生数据,计算分析了1981-2003年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区域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等经济要素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中以出口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大,消费需求波动的影响次之,投资波动影响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增加区域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减少区域出口、消费需求和投资的波动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显突出,明确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80~1992年陕西省工业部门的基础数据,对陕西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提高,且集体工业明显高于国有工业。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然较低,从而证实了陕西工业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