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与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行政道德化的思考。公共行政道德化首先是公共行政制度道德化.强化道德的他律性。使一切行政行为都能够在这一道德化的夺件下有规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下,要大治天下,德治、法治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形成了社会二元平衡理论。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为了平衡社会的需要,道德、法律应作适当的法律化或道德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的必备条件之一。建构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道德化,应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这种新型道德化体系的确立,应建立在市场经济所包含的内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既着眼于对传统道德化的继承和发展,亦着眼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一种同质异构的道德空间,二者存在天然的道德联系,可是这种不可剥离的道德联系在当下的虚拟社会却被有意无意地歪曲、割裂。一场怀疑道德、否定道德、抛弃道德的去道德化思潮正向虚拟社会席卷而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道德唯我主义是这场去道德化思潮产生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教育救赎来引导广大网民树立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一性观念,通过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加强公众的法制教育,通过专业教育机构开展优质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的自爱和自律精神,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虚拟社会的去道德化危机。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课程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实践。其中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才个性以及道德品性的培养。因此,校园学社团在学校道德化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化需要为基础,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道德社会化的制度性,就是以制度促进道德社会化,就是强化道德伦理的他律手段,以社会法制化促成社会道德化。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工作者树立道德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意识,在于强调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文化的自主意识与培养道德能力,进而实现道德文化与时俱进的动态变革与创新,实现道德文化范式的时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道德化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道德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为公平的社会及制度设计提供道德价值依据及道德支持;道德调节方式是政治法律制度等调节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道德调节能够从心理、思想上解决和谐社会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道德对个体品质和德性的塑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同时道德还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司法道德化是法律道德化的现象之一,从法的起源、功能和内容上看,司法道德化具有合理性。对司法道德化进行本体性考察,可以发现司法道德化具有隐蔽性和一体性特点。在现代法治视野下,法律对道德的天然依赖和法治的独立性特质之间的矛盾使得司法道德化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全面提升司法者法律职业素养、保障正当程序的实施、正确认识对司法道德化的限制,确定科学的思路,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在司法考量中的地位与关系,实现二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是防止司法道德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今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心目中出现了传统榜样道德虚化和偶像去道德化的现象,其社会根源在于文化价值多元导致榜样多元、自主意识增强消解榜样权威、道德失范现象引起榜样迷失、媒介娱乐化解构榜样道德.应通过净化媒介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宽容自主意识、变单向树立为民主指导来重构青少年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实现法治,既需要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更需要法律与道德的适度分离。在中国特定的法文化氛围中,应努力实现法律的非道德化而不是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是指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道德规范过程。它既存在着理论上的必然性,更有着现实的紧迫性。理论上,个体作为“行政人员”在公共领域中出现,碍于行政人员的特殊身份,就必然要摒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观念,把握好自己的道德自觉性,这就要求“行政人员的道德化”。行政人员的道德失范给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提出了现实的紧迫性。制度建设是建构行政人员道德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道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要构建道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应以正义作为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方式;实施多元的管理评价机制;健全教学管理的组织队伍;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 ,提出了守法道德化的涵义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与道德的互动关系及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等方面 ,阐明了守法道德化合乎理论逻辑和时代发展逻辑 ,并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守法的特点 ,提出了守法道德化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培养道德能力是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必要性在当前表现得尤其充分,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能力是大学生应对社会全面转型和多元价值并存挑战的现实需要;道德能力是大学生抵御道德相对主义和“去道德化”负面影响的客观要求;道德能力是大学生走出信息多样化困扰和道德困惑的内在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的"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法律化是中华法系一个重要的特征。道德化了的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影响无处不在,它对维护封建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对我们在新阶段根据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如何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社会道德化发展趋势,道德的特殊本质及道德建设的得失等方面论证了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女性哲学家苏珊·曼德斯提出的 :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 ,导致教育与道德逐渐脱节 ,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不必要的又是不可能的 ,只需提醒人们面对道德情境时 ,有无可逃避的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与黄藿教授不同的见解 :1、曼德斯夸大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性 ;2、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不是必然的 ,而只是一个局部的特殊的现象 ;3、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是道德教育转型带来的暂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