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残雪近年来所作的自我阐释与自我解读出发,结合精神分析学说,解析残雪以“潜意识写作”的标志,执着于摹写灵魂世界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方式,揭示其所描绘的现代艺术家精神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残雪新作《表姐》的叙事手法,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展示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蕴,张扬残雪“反抗庸俗”的重大主题。对残雪作品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作品进行探索,揭示其坚持先锋写作对于中国文坛和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展示作家在庸常生活的上空飞翔的胸怀。  相似文献   

3.
“超现实”是20世纪文学批评常用的术语,人们往往将本来在艺术风格上差异极大的作家作品都以“超现实”冠之,这就给“超现实”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其实,布勒东的“超现实”指的是不受理性控制的,表现个体生命绝对真实的欲望、冲动、潜意识等非理性倾向;卡夫卡的“超现实”指的是作品中怪诞的世界以及变形的手法,它既有反逻辑的特点,又不失理性追求;艾特玛托夫的“超现实”指的是作品所描述的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它既符合逻辑,又富于理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残雪新作<表姐>的叙事手法,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展示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蕴,张扬残雪"反抗庸俗"的重大主题.对残雪作品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作品进行探索,揭示其坚持先锋写作对于中国文坛和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展示作家在庸常生活的上空飞翔的胸怀.  相似文献   

5.
得力于“后现代时期”男性中心价值体系的瓦解及前辈女性作家的苦心孤诣,女性私人化写作豁然开朗般突兀而明晰。残雪、徐小斌拒绝男性介入式的自我封闭,陈染、林白精心编织的一个个自恋、互恋的女性之网,均构成这种写作的蔚然景观。然而纯然单性的操作策略及“向市场示爱”的嫌疑又使这种写作本身变得尴尬、无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完全取决于自身实力不济,而往往在于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着“非理性”动机.大学生就业“非理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兴趣至上论”“职位饱和论”以及“金钱唯上论”.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非理性”动机产生原因后,力求找到克服就业“非理性”动机的取胜之匙.  相似文献   

7.
得力于“后现代时期”男性中心价值体系的瓦解及前辈女性作家的苦心孤诣,女性私人化写作豁然开朗般突兀而明晰。残雪、徐小斌拒绝男性介入式的自我封闭,陈染、林白清心编织的一个个自恋、互恋的女性之间,均构成这种写作的蔚然景观。然而纯然单性的操作策略及“向市场示爱”的嫌疑又使这种写作本身变得尴尬、无奈。  相似文献   

8.
残雪小说风格是一种寓言式的怪诞,作品注重以含混多义的意象表现人的潜意识,反映人物非理性的内心感觉。隐喻是一种带有寓言意味的现代派创作技法,残雪借此来昭示虚幻的意象所蕴含的理性意义。本文通过对小说神秘内心视象的解读论述残雪创作的寓言化特色,探究作品在意象描绘上显示出的精神剖析,反思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残雪的小说用一系列不断重复的意象和大量的症候,塑造了一个疯癫的非理性世界。这个非理性世界既是社会真实情况的书写,又是她的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透过这个疯癫的非理性世界,可以窥见人性的"恶",体会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反向性艺术,及背后的反传统反现代文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残雪是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探析残雪的小说文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残雪创作的深刻影响。本丈分析博尔赫斯的小说迷宫的形式对戏雪小说创作的影响。残雪由对博尔赫斯小说迷宫的模仿从而建造了“残雪迷宫”。  相似文献   

11.
《山上的小屋》作为残雪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主题意象上都深深地烙上残雪的独特风格。尝试在解构主义的框架下,分别从小说中对丑陋现象的重复、在"播撒"中的互文性写作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解构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们解读分析残雪作品时存在着困难,但残雪作品并非是不可解读的“可写文本”。试用叙事学和传统的细节分析方法分析残雪新作《三位一体》,来证明残雪作品的可读和可解。  相似文献   

13.
残雪的文学创作带有典型的湖湘文化味道。作为湖南女性,年幼时受外婆的影响,她也变得神神怪怪起来,这种气质影响到了残雪后来的写作。直到残雪开始小说创作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开始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品进入中国,残雪终于发现,原来在她的心目中那种朦胧的印象,居然在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已得到表现。这个作家就是卡夫卡。随后,在阅读西方作品的过程中,残雪与但丁、博尔赫斯相遇,从而使残雪的文学观开拓了深度。  相似文献   

14.
以“人生表演”为视角,紧密结残雪的代表作而破译残雪文学创作之谜  相似文献   

15.
先锋小说的非理性特征,很明显受中国传统非理性文化的影响。马原的叙述圈套与其神秘叙述密不可分;残雪完美地融合了楚巫文化与荒诞哲学;格非从中国的谶纬文化汲取营养,融造了一座叙述迷宫。先锋作家们纷纷从前现代的神秘文化中汲取养分,这一方面使后现代主义文本本土化,另一方面,在一个现实问题丛生的现代社会,如此大量的运用前现代的非理性文化,则也具有了逃避现实的嫌疑。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与韦伯的文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和韦伯都认为社会发展是基于对人内在的非理性的欲望的控制和利用之上的,前者认为这个非理性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后者则认为是人的“获利欲望”。同时,弗洛伊德和韦伯都认识到文明对人的伤害,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伤害是文明的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韦伯则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社会全面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残雪是我国当代作家中具有鲜明个性化创作风格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着眼子深层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在其作品中“陌生化”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以其作品《山上的小屋》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的残雪与卡夫卡研究始终摆脱不了《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一书的影响,本文另辟新径,从荒诞色彩形成的原因和对立双方寻求交流的写作模式来探讨卡夫卡与残雪的相似性和不同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与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的比较中,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本文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概括为与理性相对应的哲学范围,认为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在对非理性作出本质规定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论述了非理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残雪以极具个性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构建起一座座小说迷宫.这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巨大困难。要揭开“残雪之谜”,解读和剖析残雪谈论自己小说创作的访谈录《为了报仇写小说》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残雪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