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关於项羽是否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有研究一下的必要。怀疑项羽是农民起义领袖的理由,大约有以下三点:(一)项羽出身於旧楚国的贵族,他参加起义的动机,只是站在旧贵族的立场,对於秦朝的报复,不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二)项羽在章邯投降後,曾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进入关中後,又在咸阳烧杀虏掠,行为残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三)秦朝灭亡後,项羽分封了十八王,自称西楚霸王,想恢復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完全代表着反动的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及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怎能称他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呢? 我认为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现在根据项羽的事迹,把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敬请大家指教。一、项羽响应了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6年,项羽依仗其军事优势,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有秦南阳郡、东郡、颍川郡、泗水郡、郯(东海)郡、会稽郡、陈郡、薛郡和砀郡等地。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楚汉战争中失败,自刎鸟江。项羽依据“霸天下而臣诸侯”的思想和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实行全面分封。分封各派势力的代表人物十八人为王。他们是:汉王刘邦,领有秦巴郡、蜀郡和汉中郡,都南郑(今陕西汉中东),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1年称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为汉高祖。雍王章邯,领有秦陇西郡、北地郡和内史  相似文献   

5.
论项羽分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封是秦汉时期相当普遍的政治行为,其中最突出的是项羽与刘邦.史家对此,聚讼不已,各执己见,多贬项褒刘,以为项羽垓下被围,乌江自刎,实与分封有莫大干系,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应该深究,项羽的分封活动,在什么范围内是历史的必然,什么范围内是其“偶然”之作,以后新建的汉家王朝,所以能重建统一的专制政权,与项羽的分封活动有什么关系,本文仅就上述问题略述陋见.  相似文献   

6.
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由弱变强,由被动变主动,最终走向胜利;项羽集团则由强变弱,由主动变被动,最终走向失败。原因是什么?历来论者甚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转机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项羽北定三齐与刘邦还定三秦。公元前206年,齐国贵族田荣,因反秦无功而没得到项羽的分封,便在三齐之地割据称王。为了维持分封秩序,项羽不得不亲提大军北定三齐。好不容易平定了田荣之乱,田横又集众反叛,拖住了项羽,使他不能迅速离开山东南下。正在这个时候,汉中的刘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宣告了秦二世反动统治的灭亡。继秦之后,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问题,坚持法家路线、继承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的刘邦,同推行儒家分封割据、复辟倒退路线的项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公元前二○五——前二○三年的楚汉成皋之战,正是这场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战争开始时,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力量悬殊。但由于刘邦依靠正确  相似文献   

8.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9.
略论项羽     
项羽是否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史学界的看法还不一致,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杨翼骧先生在1954年“历史教学”第四期上“为甚么项羽是农民起义领袖?”一文中,把项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来考查,在灭秦时,是代表着农民阶级利益的,因此是农民起义领袖;灭秦后分封十八王,违反了历史统一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是代表旧贵族的反动利益,因此导致项羽的最后失败。一是同年张传玺先生在“文史哲”第十期上“项羽评论”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尽管有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他自始至终是站在旧贵族利益的立场上,是为了挽救其本阶级没落的命运的,在整个反秦斗争中没有转变为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起义,从而否定了项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近来,仔细地看了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材料后,觉得上述两种说法有可取之点,但也还有可以商讨的  相似文献   

10.
项羽是我国秦汉之际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公元前209年跟随叔父项梁,在今江苏省南部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号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牺牲后,项梁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实际领袖。这个期间,项羽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宋义继任起义军统帅。起义军前往河北援救赵国的途中,宋义心怀一己之私,观望不前。项羽当机立断,矫命诛掉宋义,率军渡过黄河。公元前207年,巨鹿一战,秦军被彻底打败,被迫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进入关中。这时,刘邦已经在几个月前攻入关中,暴露出与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野心。进入关中的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被刘邦的表面恭顺所迷惑,放弃了消灭刘邦军事势力的打算。他自己也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在主持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之后,撤兵东归。从此,项羽和刘邦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2.
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却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封侯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双纯粹的利益目的结成的联盟,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双方反目,诸侯王遭到屠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为项羽平反     
读罢《鸿门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觉得项羽的优柔寡断,让刘邦有了逃跑的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感情的英雄、君子。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项羽与刘邦在攻打秦国之前,就与刘邦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城就可称王。项羽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的念头。文中说到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赶快决定杀掉刘邦,但他并没有言语。此刻,他心里也许想的是: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与刘邦决一高低。现在杀了他,老百姓会说: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连自己的义弟都杀,那以…  相似文献   

14.
“四面楚歌”的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有两支势力争夺统治权,一支由项羽率领,一支由刘邦率领,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  相似文献   

15.
新发下来的作文选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秦朝末年,问天下谁是英雄》。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者选择了项羽,而我,却选择刘邦。  相似文献   

16.
刘邦的哭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征这个时候,刘邦忍不住哭了。我想刘邦这次的哭是真实的,在我看到的关于刘邦的记述里,刘邦很少哭。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一文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说的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于秦王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和项羽也于江苏起兵。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又派兵守关。11月。项羽率军住鸿门。此时,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带来消息:刘邦带军队抢占了皇宫,想要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史学界、文学界对楚汉相争时期的两位风云人物——刘邦、项羽的评价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刘邦“虚伪狡诈”,是“流氓无赖”,而项羽则是“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本文通过历史事实和史迁对项羽的“过誉之辞”的分析论证,客观地评价了项羽的功过,揭去了套在他头上的道道光环,还一个“本真”的项羽于世人前。并对史迁“扬项抑刘”之举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9.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政论家马基维利所说:“一个胜任的君主,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但若两者不能兼得,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了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项羽比刘邦力量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最终还是刘邦弱小的一方夺了天下,项羽失败的原因一是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二是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