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色"和"戒"在父权意识中是属于男性的,而张爱玲的《色戒》横空出世,异化于古已有之的色与戒的文本。色难当头,焦灼的是女性,文本以女性视角出现,使王佳芝纠缠在革命与情感漩涡之间,飞蛾扑火走向灭亡,以此展现男权话语对于女性灵与肉的压抑。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史的意义角度反思流浪女性形象.首先要做的是为现代小说观察女性的男权话语祛魅.然后才能深入思考这些流浪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走向独立解放之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名著《简·爱》改写,小说《藻海无边》通过解构男权中心,对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女性主义理论对本篇小说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藻海无边》在借助于树立女性的经验主体、意识主体和言说主体来使女性这一性别群体的主体存在得以彰显和认同之时,在艺术手法上亦采用了以性别视角、尤其是女性视角作为参照角度来生发文本、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性文学视野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认为它的意义不仅是写作技巧层面上的 ,更是女性意识的文学表现 ,是对男权话语的改写  相似文献   

5.
女性的声音在福克纳小说中从来都不是主流话语。福克纳把女性声音隐藏在男权话语背后,以女性的沉默代表抗争,女性的自我毁灭代表呐喊。女性声音和命运展现了福克纳对南方旧秩序的无限怀念和无奈,其心灵归属也将永远是传统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写官场人事、描绘官员日常生活、揭露批判官场不良风气的官场小说大量涌现,这一现象显示出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改革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注。但新时期官场小说在张扬正义和民主、鞭挞官场丑恶的同时,也对男权中心意识表现出或隐或显的迎合倾向。这主要迹见于小说文本中对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塑造方面。官场小说中的女性抑或是男性魅力的反衬,抑或是更高权力的象征,抑或是丧失女性特征的"异类",乃至是男性堕落的主因。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否定性描写,可谓是残留着或抱有男权中心封建观念的曲折写照,理应引起警觉及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女勇士》讲述了几个华人女性的故事,并对中国民间花木兰传说加以重读和解构,以此来颠覆中国传统的男权中心话语。它反映了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确立自我的艰难历程,表现了被压抑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向男权社会的挑战与复仇。“女勇士”的形象体现着一种“复义性”或“复调性”,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本质上还是被赋予了某些男性特点的女性英雄形象的化身,这个形象在许多方面所体现的实际上仍然是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古龙文本体现着明显的男权化特征,文本语言的男权化,使女性成为失去话语权利的边缘人;叙事模式的男权化,使男女在极度不公平的待遇中,实现了男性权利的极度膨胀;创作观念的男权化,使女性的灵魂无法安顿。然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男权最终会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 ,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 ,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小说创作第一次以真正的女性眼光、女性意识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离家"或"不在家"的现代女性流浪者形象.对于在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根本性寻问,从而颠覆了男性话语霸权,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女娲石》是描写晚清妇女运动的典范之作,小说描写了女性身体的肉欲和禁欲两级形态,流露出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仇恨,而这种女性解放实质上对男性世界的拟像,是男权话语操纵的样本。男权立场社会的拟像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声音的男性化等三个方面。《女娲石》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话语诉求的反抗父权的声音,实质上只不过是男性用以救国启蒙的工具,因此,女性自身"身体"并不属于女性自己,而是为民族国家话语所征用,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危机时刻焦虑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自《伤逝》问世以来对其悲剧根源及主题的认识众说纷纭。结合文本从人性论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这桩看似平等自由的爱情面纱下面,隐藏的依然是强势的男权话语,对子君的死,涓生应负直接的和主要的责任.是他的男权意识直接把子君逼上了无路可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自拍特别是女性自拍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本文通过对女性在网络中自拍的图像作为文本进行解读,阐释了男权话语对现代女性建构的影响。女性在网络中对于形象的自我塑造最终还是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深度影响。在男性的审视和评判下,女性的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可供观看的对象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等方面的不同,男女作家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时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形成男权话语和女性意识下对都市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照。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赎罪主题的言说、父亲形象的无形强权与文本细节的失衡等方面;女性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缺席的男性、渴望对话的书写与温情述说的立体感等方面。从文本得失看,保持精神自由及写作话语的超性别意识应成为今后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海外中国女作家虹影的创作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她的小说,尤是其长篇小说系列,就是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笔者力图从母系氏族的神话、男权中心文化的崩溃、女性意识的凸现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两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本文通过对戴·赫·劳伦斯《逾矩的罪人》中女性话语的矛盾表达解读,深入分析和理解小说中海伦娜作为传统社会下女性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从而由衷地表达对传统社会下女性困境的同情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而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两部小说里,两位作家都对生活在男权社会、深受男权思想压制的女性进行了刻画.以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这两部小说里的两位女主人公,通过解读她们相似的心路历程,探讨其悲剧命运及其成因,以期在加深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理解的同时,又能促使人们对女性的命运与价值建构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张洁 《成才之路》2009,(12):26-27
中国文学文本中,女性情谊一直在男权中心主义的压制下被歪曲,抑或以贬义的叙述被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同性情谊的分析,探讨女性主义对男性的虚化和男权中心主义的突围。  相似文献   

20.
从女性学视野研究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它的意义不仅是写作技巧层面上的,更是女性意识的学表现,是对男权话语的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