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3.
自我虚拟性问题是自我问题的核心,像西方重视自我研究的人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探索;中国早期及先秦哲人首开对于自我虚拟性研究之先河,始于两汉中经魏晋、隋唐终至宋明时期近2000年的文化史上,哲人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演绎,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脉络,自我虚拟性由开始被肯定至被否定,再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时期,自我虚拟性征逐渐陷入异化之境;现在研析古人虚拟性思想特征,意在借古鉴今,丰富人性。  相似文献   

4.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国60多年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理念的重要思想渊源。“和合”的精神理念、“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及“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较好诠释。  相似文献   

5.
老子以“道”为核心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那种自在无待的“道家”风范为历代文人、学者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大特色。儒家和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儒学的思想是功利的、入世的,“道”的思想是超然的,出世的。儒、道、两家的美学理念和思想,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及美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儒释道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家“禅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理念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儒释道三家文化融汇互浸中,以多种方式孕育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与审关意趣,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传统人物画家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 ,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有着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和为贵”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儒家看来,“和”是事物的最佳存在状态,也是人们沟通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为贵”作为一种沟通理念,在价值取向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而也影响着现代组织管理。现代组织管理工作应该把儒家思想和现代管理学思想结合起来,使之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而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确立“文化是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的科学理念,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教育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开创中国特色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万人不可衣短褐”所演绎出来的狭义“非乐”观和“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广义“非乐”观,是他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既有相对的进步性,又有相对的局限性。他所揭示的关于“染苍”、“染黄”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与社会风尚紧密联系的学说等,则是对中国服饰美学思想蕴涵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方深厚历史土壤上养成的以人为本理念,成为新时期领导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领导文化对以人为本的追求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审视领导文化人本内涵的基础上,建构起三个实现领导文化人本化的进路,即更新发展理念、提升公平意识、创新领导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和"文化,"人文奥运"的理念将人的发展作为奥运会的核心目标."人文奥运"强调了人本身的提升会带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融洽的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和",实现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中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和合哲学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的高度概括,具有典型的东方属性。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和合哲学在高等教育现实语境下可转换为和合教育理念;和合哲学型塑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三位一体"的GPC和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柔性的和合教学体系;和合哲学提供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法资源,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轴心、核心与多元的和合型课程体系,和合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全方位的教学运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制文明渊远流长,在传统中国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浸透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思想,显现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礼刑结合”、“德主刑辅”是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法治思想渊源。中国法制演变的逻辑,为今天我们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16.
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传统、利用传统、改良传统、传承传统,以此发展当代文化是教育实践与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此,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深入探索。本文从"和"与学生品格发展、"关系"与学生活动设计、"管制"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以中华"和"文化的积极思想引导高校学生,使之健康、积极、向上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就此分别从中华"和"文化对大学生在学业、情感、信仰等诸多压力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日“樱花”意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樱花纳入文学与文化的视野加以考察分析,发现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樱花”意象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樱花”意象是樱桃文学大力发展下的产物;而日本的“樱花”意象则有其自身发展的源头,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很快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中日两国诗人对樱桃、樱树和樱花、樱桃花的认识与分类都是模糊的。而两国诗人对此意象的不同处理,又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审美。  相似文献   

19.
建设、发展城市是一门大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综合艺术;运用"泛美术"思维来构建城市的整体形象理念,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和历史的意义;城市建设应重视整体性、长远性、内在精神的沿续性、地方特色与个性;城市建设的定位核心是将其历史、文化、艺术作为一体化来展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应包括这几个方面: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与个性、城市的整体形象构成、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艺术、生存空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兼容性等.  相似文献   

20.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通过反思"和谐"观所包含的生命主题要素及其作用,寻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生命实现自我超越的四个归宿点,可以在精神和组织层面分别找到生命教育的主题,并以此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依托,即通过爱己实现个体生命内在的超越性和谐,通过爱人实现生命主体间的人际和谐,通过爱国实现生命主体间的社会和谐,通过爱天下实现生命主体间的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