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法国国际体操邀请赛于1986年2月21日至22日在巴黎举行,应邀参加比赛的有17个国家43名男、女运动员,大部分运动员是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的参加者或奖牌获得者。这次比赛的安排,标新立异,一改过去的沿习,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国际体联和参加国的支持,以取得1992年奥运会在法国举行的资格。在内容上,同时安排男、女体操、艺术体操比赛和绷床表演。男体操运动员在六个项目中可以任意挑选四项,女运动员在四个项  相似文献   

2.
今年三月我随中国体操代表团赴苏参加82年莫斯科新闻杯及里加邀请赛的裁判工作。比赛从3月26日开始至4月1日结束。经过六天紧张争夺,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的我国年轻选手共获四枚金牌、七枚银牌、八枚铜牌,在世界体坛19次升起了五星红旗,4次高奏国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5个国家的100多名男、女运动员。体操技术水平较高的中、日、美、苏、罗、德等国都派出了有发展前途的后起之秀参加,以此作为培养世界冠军的舞台。通  相似文献   

3.
1986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分龄组游泳比赛选拔赛,于1986年1月21日~2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和北京体育学院业余体校的16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相似文献   

4.
国际或国内三大球的大型比赛多采用循环制,一般在十个队左右多用单循环制。若参加比赛队数过多,仍采用单循环制,则比赛场数多、时间长、花费大,且易引起运动员的厌烦情绪,使运动员竞技状态不佳,比  相似文献   

5.
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2007年9月1~9日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289名男子体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通过对参加比赛的男子体操运动员的现场发挥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揭示出当前世界竞技体操男子发展动态和实力格局,为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佳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了参加江苏省武术比赛和全国武术比赛长拳及剑术比赛的运动员的平衡动作。结果表明:在省比赛和全国比赛中,运动员平衡动作的失误率都是相当高的,低水平运动员技术、素质较差高水平运动员在时机和力量分配上掌握不好。无论是高水平比赛还是低水平比赛,运动员在平衡动作的时间概念上都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7.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于 9月 3日 - 11日在成都举行。此资赛会共设甲、乙两组比赛。四川省代表团共有 2 2 9名运动员。其中 ,我院运动员 74名 (占代表团运动员数三分之一弱 )单独组队代表四川参加乙组全部 4个项目比赛。在此次比赛中 ,我院运动员共获得金牌 11枚 ,银牌 4枚 ,铜牌 5枚 ,总分共计 351分 ,全面完成了四川省政府下达的参赛任务。更可喜的是在整个比赛中 ,我院运动员敢打敢拼 ,尊重对手 ,尊重裁判 ,注意东道主形象 ,没有出现一例非体育道德行为 ,受到广泛好评。其中 ,田径队、女子篮球队、男子排球队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实施,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紧张激烈的竞技场上,往往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好坏,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笔者利用参加全国重大比赛的机会,对参加比赛的各省市及高校的优秀跳高教练员、运动员进行关于比赛中紧张焦虑等内容的访谈,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带省专业队跳高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的经验,对当前我国跳高运动训练比赛中出现的紧张焦虑问题及应用心理技能应对等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个案研究对运动员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采用的训练手段及效果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全运会在9月13日举行了女子跳远及格赛,参加及格赛的运动员共58人分2组同时进行比赛,及格赛时气象条件良好,此赛场子较为松软.及格赛中16名运动员通过5.25米的及格标准,参加了14日举行的予决赛,予决赛是在逆风(近2米/1秒)中进行的.这次比赛(及格赛和予决赛)虽然没有打破5米83公分的全国纪录,但总的来看,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0.
对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体操运动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城会20个城市的体操运动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对这些运动员的一些基本指标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年龄与训练年限上看,此次比赛的男女运动员正处在初级训练阶段和中级训练阶段之间.2)参加五城会体操比赛的运动员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生.3)从总体上看,我国男女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动作质量、规格和基本姿态较好,但是部分省市队仍需努力.  相似文献   

11.
选派学生参加比赛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师能够公平、客观、准确地选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适应结合现代的教学实际及竞赛要求,本文对体育教师选派学生参加比赛的依据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透过对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职业过渡阶段年度参赛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处于该阶段的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成长提供参考。结论如下,年度训练周期安排以“板块”小周期训练为主,采用赛练结合的小周期训练模式;赛间训练是网球运动员训练年度周期划分的一种灵活方式,训练内容、时间与强度与比赛强度和成绩有关,比赛强度越大,调整和恢复训练比重越大。比赛获胜时,运动员更容易接受教练员安排的训练内容。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17岁进入职业过渡阶段,其完成职业过渡阶段路径可归为普通型、数量型和效率型三种类型,这与运动员身体条件和打法类型有关,高大型运动员以参赛效率为主,而身体条件较好的选手以参赛数量为主。根据运动员的打法特点,选择性参加快速或慢速场地比赛,且尽可能参加高级别赛事。运动员通常以2~3站比赛作为一个参赛单位,参赛密度逐渐增加,高级别数量增多,效率型运动员全年参赛级别呈“倒U型”分布,普通型运动员参赛级别差异性最小,数量型运动员参赛级别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3.
赛前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极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对赛前训练适宜安排的探索需经反复尝试和调整,并根据运动员状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参加国际性大型比赛以及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游泳比赛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世界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介于2到9周之间,大部分为3周,可通过“赛后赛”反推赛前训练的适宜时间.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是减量提质,运动员的各种生理迹象是赛前调整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现代竞技游泳更加注重技术细节的控制和追求.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甚为重要.赛前训练阶段常用的方法手段有模拟比赛训练、测验比赛及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4.
从奥运会比赛成绩分析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运动员参加6届奥运会比赛成绩的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中传统优势项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的分析,提出巩固现有优势、挖掘过去优势、拓展新的优势的解决办法,为我国运动员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男子足球运动员客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通过对参加1997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广州,广东赛区客场比赛的24名优秀足球运动员进行临场技术统计,分析我国优秀足球运动员赛场比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成败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国女子举重比赛选手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赛中的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选手比赛成功率。同时,根据运动员试举失败率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今后中国女子举重队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2007年6月1O~13日。四年一次的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比赛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作为我国体育院校最高级别的赛事,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体育院校的14支代表队,320多名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我院派出了一支14人的参赛队伍,其中2人参加了甲组3个项目的比赛,  相似文献   

18.
奥林匹克运动与单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历来都是处于矛盾中。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整理与分析、观察等方法比较四大网球公开赛与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参赛动机,发现:多数职业网球选手在全年职业比赛的安排中,更加专注于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奥运会网球比赛参与动机不强;世界顶级选手在大满冠的网球成绩远远好于在奥运会网球比赛中的成绩;然而中国网球选手参赛动机以及少数国外优秀网球选手参加奥运会网球的动机强于四大网球公开赛。对奥运会承办方、各国参加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提出增强参赛动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简讯     
1989年全国体育学院田径比赛于6月11日在我院隆重开幕。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和四川省教委领导,四川省体委、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开幕式。与会者认为,这次比赛为稳定体育学院正常教学训练秩序起在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次比赛有12所体育学院的近300名男女选手分别参加了43个项目的角逐。在为期4天的比赛中,运动员们都竭尽全力拼搏,有68人次破26项全国体院最高纪录,4人创4项全国体  相似文献   

20.
采用姒刚彦等编写的《中国运动员应对量表》,对参加2004年全国女足锦标赛小组赛的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女足运动员因水平、场上位置、年龄和训练年限的不同,在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女足运动员比赛中应对方式的特点,提出提高我国女足运动员比赛中应对方式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