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节,是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从《古文观止》到现行中学教材,历来的众多文言读本无不将其入选。对于“衣食所安”之“安”字,各本皆释作“安身”或“养生”之义。如此众口一辞,盖因袭孔颖达旧疏“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之故也。  相似文献   

2.
一、作助动词1.有胆量。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等同志编《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一部好教材,选编注都较精当,但个别注释似有可商之处,兹就《曹刿论战》一文注释提出几则来辨析,以供参考。一、[衣食所安](132面)注:“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按:此注似承孔疏“衣食者虽所以安身”而来,这比一般解“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解“养”无据要好,但用“安身”来说“衣食”,亦不贴切,“安身”一般与“处所”住处  相似文献   

4.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5.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6.
“人”和“民”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人”指的是国君左右的近臣;如看过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的人都知道,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的魏征做宰相,人们称赞他用人不疑的精神;清代郑板桥的为官之道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民是相对官而言,凡是不做官的都可以称做“民”。 《曹刿论战》一文中,在齐国军队攻打各国,鲁庄公准备迎战的情况下,曹刿拜见了鲁庄公,有这么一段对话: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 ,民弗从也。”其中鲁庄公所说的“必以分人”中的…  相似文献   

7.
一、按照.文坟空: 1.江山代有才人出, 2._,桃花流水级鱼肥。 3.千门万户瞳瞳日,_。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一.一 迅履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三、阅谈下文,回答问且: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判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 “肉食者那,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感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相似文献   

8.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相似文献   

9.
“弗敢加也”与“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弗敢加也”杜预注:“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近代教材多从杜注,把“加”译解为“夸大、虚报”,意谓祝辞不敢夸大,不敢虚报。此说恐未确,“祝辞”系解者所加,原文并无此意。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云:“牺牲玉帛祭  相似文献   

10.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曹》2.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安3.谢庄遂安。(平安)《冯》4.沛公安在?(哪里)《鸿》5.尔安敢轻吾射?(怎么)《卖》1.因拔刀斫前奏案,曰……(拔出、抽出)《赤》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出》拔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梦》4.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占、攻取)《谋》  相似文献   

11.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00分)一,文官文《共30分) (一)欲写(10分)江山代有才人出,铁马冰河入梦来。3.潭中鱼可百许头4‘不求闻达于诸侯。《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内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句子是《二l解肠下洲翻点的润姗(4分)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愿藉子杀之()《三)一搜下文,宪成.一1,.笼.分)育到论战十平.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岁J请见。其乡人曰:“肉食冬谋之,又何间焉?”列曰:’.肉食杳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大以分人。”对曰:“小夏未遮.民弗从也。”公曰:’‘栖牲玉东。弗敢加也.犬以信…  相似文献   

12.
教读笔札     
一、“弗敢加也”的“加”《左传·鲁庄公十年》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182页谓:“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编第一册58页注解说:“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祷告时,必定忠诚老实。”以“超过”、“增加”之义解“加”,自源于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所选《古文观止》“言祭祀之礼,不敢有加于旧”之往训。这是一种说法。此外,郭锡良先生等编写的《古代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些词只有一个意义,但也有些词有多义现象,即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例如,“食”在“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解释为“吃”;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中解释为“食物、吃的东西”;在“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喂养;在“月盈则食,日中则昃”中通“蚀”,亏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15.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的传统课文,近些年一直选编在初三语文课本中。不论是过去的教材还是新课改后的实验教材,对"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公与之乘。"的注释都是一样的,课文中把"加"解释为"虚报","与"解释为"和",可是根据春秋时期的礼来说,这种解  相似文献   

17.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18.
《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然其在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同时,字词使用上的隔阂又给今人以阅读上的障碍,往往使人不得其解。本文从《左传》中"郑伯侵陈"这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恶之易也"和齐晋鞌之战中的"三周华不注"入手,从文字、训诂、音韵等角度考释"易"字之含义及假借用法,并得出"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典实。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  相似文献   

20.
<正>"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注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王力《古代汉语》持此说。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杨伯峻《白话左传》持此说。两个版本解释不同,尤其对"武"的理解,那么孰是孰非呢?查阅整部《左传》,发现使用"不武"一词的,还有三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