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位于广东省南部,23°10′N、114°16′30″处,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既便是受到异地冷空气的骚扰,气温一般也在0℃以上,冰霜现象十分少见。 今年1月2日,强冷空气突然入侵本区,北风呼啸,天气骤冷。3日7时气温直落到2.1℃,比前一天同时间低了9.2℃。气温的急剧下降引起了学校气象观  相似文献   

2.
高山上吸收的太阳热量少,而散失的热量多,所以气温低。太阳光的直射会给我们带来温暖,被地面反射的太阳光也会使大气层增温,所以平地的气温就比高山的气温高了。一般来说,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下降6℃。高山离太阳近,为什么比地面冷@袁晓平  相似文献   

3.
"火洲"--吐鲁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人称"火洲",那里的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  相似文献   

4.
南美洲的气候与世界各大洲比较 ,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1、南美洲在世界各大洲之中 ,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温暖湿润 ,以夏雨为主。南美洲在气温上的特点 ,既不同于温凉的欧洲和炎热的澳、非 ,也不同于冬夏气温变化急剧 ,大陆性显著的亚洲和北美。南美洲位于北纬 12°和南纬 5 6°之间 ,赤道横贯北部。全洲约三分之二位于热带。除山地外 ,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 0℃以上 ,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 ,则超过 2 0℃ ,比亚洲 (- 5 0℃——— 10℃ )、北美洲(10°——— 3 0℃ )温和得多。最热月平均气温介于 2 0℃———2 6℃之间 ,又…  相似文献   

5.
北美和亚欧大陆的气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美大陆气候是亚欧大陆气候的“缩影” 1.气候特点 (1)大陆性都较显著,只是北美大陆性弱于亚欧大陆。北美1月份3/4的地区平均气温小于0℃,七月份在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大于20℃,气温年较差约为50℃;而亚洲气温年较差达65℃。(2)气候类型组成都复杂多样——“齐全”。(3)气候类型排列在高纬处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在中纬处具有东、中、西气候类型对比特色。(4)都具有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6.
点击新鲜事     
气温中的经济学日本研究数据表明:在日本,气温达到22℃,啤酒开始劲销,气温每上升1℃,啤酒每天多销230万瓶;气温升至24℃,泳装开始走俏;30℃以上天气每增加一天,空调销售量就增加4万台。据测算,如果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玉米在全世界60%的地区增加的收成可达2100万美元,棉花则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22亿美元,水稻损失9.56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啸,作何解释?有人说是『无词之歌』。孙机在《文史知识》今年笫七期上撰文,指出其误。啸字在《诗经》里就提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认为啸是古代女性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的举动,也是召唤鬼魂的一种巫术。东汉时,啸进入文士生活圈,一些文人爱『长啸』。例如谢安迎着海涛『吟啸不言』,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为王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吟是吟咏,啸是长啸。魏、晋之际,天下多故,一些名士倨傲狂放,以啸来表达意趣恬适、心境放达、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8.
作者为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闫永锋、刘秀花等 .全文发表于生物动物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动物学杂志》1999年第 34卷第 3期 .密点麻蜥属于两栖类、是变温动物 ,其活动规律深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本文以详尽的科学统计资料从多个方面讨论了春季环境因子对密点麻蜥活动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四月份 ,当气温为 18 8~ 2 1 4℃、栖息地地温为 31 5~ 36 4℃、近地温为 2 6 9~ 2 9 8℃、光照度为 33 3× 10 3~ 58 2× 10 31x时 ,最适合它们的活动 .五月份 ,最适合它们活动的环境条件是 :气温 2 2~ 2 8 8℃…  相似文献   

9.
六月养生     
《师道》2014,(6):60-60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开始,进入“夏至”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白天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有时达35℃,部分地区气温甚至到38℃。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偏于“懒散”。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湿度增加,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中,人们就会感到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地理教学中,青藏高原是一个重点内容,关于其气温特点及成因分析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经常困扰着学生。本文试就青藏高原气温特点及成因,做一些探讨。一、青藏高原气温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的气温比较青藏高原气温与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相比较低。气温是距地面1.25米~2.0米(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根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可知,青藏高原气温低的根本原因就是地势高。  相似文献   

11.
冰岛是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一个大西洋岛国。气候十分寒冷,常年覆盖的冰川面积达1.2万平方千米,岛上最热月份的气温只有10℃左右.但冰岛却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很不稳定,岩浆活动剧烈。  相似文献   

12.
人们的冷、热、燥、爽、闷等多种感觉,甚至人们的心情,都与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环境温度在16℃到20℃是人体舒适的气温范围。冬季15℃ ̄20℃、夏季19℃ ̄24℃时,人会感觉比较舒适,工作效率高,在空气相对湿度为50%到70%时感觉舒适。当湿度适中时,气温在25℃以上感觉暖和;30℃以上感到热;40℃以上持续的时间太长,大脑就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10℃以下感觉凉,5℃以下觉得冷,0℃以下“则僵手僵脚”了。当人体全裸时处在风速小于0.3米/秒的环境,气温在32℃以下时有凉爽感,26℃以下如再不穿衣服就感觉不舒服了。人对环境的感觉,不仅…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环境的破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急骤增多,使得全球气温普遍升高。而城区的年平均气温一般要比周边农村高出0.5℃~3℃,这种现象在近地面气温分布图上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高温区,犹如一个温暖而孤立的岛屿,气候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由于“热岛”中心区域地面附近气温高,热空气因密度小而上升,与周边地区形成气压差,周边地区近地面的空气便向中心区聚合,形成一个以城区为中心的低压旋涡,使人们生活、生产、交通工具运转等产生的大量大气污染物聚集在“热岛”中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另外…  相似文献   

14.
霜=霜冻吗?     
统编中师《物理学》第二册第100页说,“知道了露点可以预报夜间有无霜冻。如果露点在0℃以上,那么结霜的可能性就小。因为存这样情况下,气温还不到0℃时水汽就开始凝结,凝结时放出的热量将会阻止气温继续下降,从而气温可以保持在0℃以上,不会有霜冻。”(重点行号是笔者所加,下同)这段话不仅不严密,还认为霜就是霜冻。在另一本《物理》中又这样写道:“出现霜冻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因为只有水汽达到饱和以后,才有水滴出现。第二是要气温低于0℃,因为在0℃以下才能凝固成霜。”这段话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夏季仅次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温地区,南京是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之一。南京七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8.2℃,平均最高气温为32.2℃,夏季里“暑热日”天数平均超过48天,“酷热日”天数不少于3天。从解放后比较热的1959、1961、1966、1967和1971年来看,平均“暑热日”有62.6天,“酷热日”达9.4天。南京日平均气温≥40℃的日子,不仅七月份有,八月份也平均有0.25天,这在江苏是绝无仅有的。高温时期,南京街道上的柏油路面有的被烤化,汽车驶过,会翻冒出一道道黑浆。极端最高气温也是夏季气候炎热程度的一个标志。1934年7月13日,南京气温曾达到43℃,凡是经历  相似文献   

16.
5月是一年中非常温暖的月份,小朋友们都学过“温暖”这个词语,那么在他们的眼中, “温暖”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短辫子姐姐采访了一些小朋友,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对于“温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啸”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以及文人生活的结合,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常常被忽略的重要同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内的晋孙登啸台,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以“啸”为着眼点,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借以唤起人们对晋孙登啸台的关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啸的音乐特点、啸的音理机制、啸的曲制面貌、啸的艺术特点、啸的具体方法以及啸若干类别;第二部分描述了啸的历史发展;第三部分论述了啸的文化特质,包括啸的理性特质、啸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观念以及啸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第四部分阐述了啸与道教、神仙的关系;第五部分重点探讨啸作为文学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啸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以及文人生活的结合,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常常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内的晋孙登啸台,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以“啸”为着眼点,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借以唤起人们对晋孙登啸台的关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啸的音乐特点、啸的音理机制、啸的曲制面貌、啸的艺术特点、啸的具体方法以及啸若干类别;第二部分描述了啸的历史发展;第三部分论述了啸的文化特质,包括啸的理性特质、啸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观念以及啸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第四部分阐述了啸与道教、神仙的关系;第五部分重点探讨啸作为文学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相似文献   

20.
印度土空调     
印度的气候大体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4月~5月是气温最高的月份,每天的气温均在38℃~45℃之间,此间降水较少,空气干燥,酷热难耐,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高温。左图是在印度公共场所或居民家中常见的一种简易的土空调,外形是一只铁皮做的百叶箱,后面安装有风扇,另三面均铺上稻草帘,类似窗帘布,底部有一个蓄水槽,槽内安放一个水泵接3根塑料管置于稻草帘上方。其工作原理是水泵将水抽起打湿稻草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