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曹丕关于“文人相轻”和文学价值两个理论问题。对“文人相轻”,文章认为,“文人相轻”是文学评论中的一种不良倾向,而曹丕批评这种倾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文人相轻”的产生,是自我认识过高和不能全面把握文体造成的;文学批评要以公允为标准,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对文学价值,文章认为,曹丕用“经国观”和“功名观”去强调文学的价值,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同时这种功利主义的文学价值观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本认为,曹丕的“经国大业”说和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均不代表他们本人实际的学价值取向。曹丕的学价值思想核心是“章不朽”,这种观点并非以政治事功价值为贯穿;曹植的学价值观强调学的政治教化作用,所谓“辞赋小道”说,只不过是他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而发的愤激之言。  相似文献   

3.
曹丕非常看重文学的价值。在《典论·论文》中,他提出了“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著名论断。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表现的是曹丕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这样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曹丕这话的意思,是把文章提高到和“经国之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其为“不朽之盛事”。这从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相关文论阐述及当时文学创作的现实状况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曹丕重视文学审美内容和本质──即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批评观。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界定了“本”“本同”的内涵和外延,阐释这一批评观的具体内容。(二)通过曹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论述曹丕这一批评观的运用。(三)以曹丕对文学价值、社会功能的认识,论证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延伸。(四)探讨了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章讨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诱因,同时对这一世纪末学思潮进行了理性分析。章认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所标榜的“良知与责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极为有限的,他们所呼应的虽是主旋律下的意识形态,对最下层人民的苦难却相当冷漠;与此同时,对“学性”的漠视使其失却了应有的学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学启蒙和学探索事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孟子、曹丕、刘勰的“气”观构成了古代气论的基本框架,他们的“气”观各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对学创作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因而也有不同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他们的“气”观对今天的作家及创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鸦牙战争时期龚自珍、魏源“尊情”、“主逆”学主张的提出,到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学”观和鲁迅的“启蒙”学观的形成,是中国学功利观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时期,从中国学现代化的角度,对这一艰巨演进历程进行较为完整而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这一演进过程的历史轨迹,其间留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相似文献   

8.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掉”、“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嵌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10.
学符号学是一种新的学理论,它发端于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以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模式基础,探索与发展更有效的批语方法,学作品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根据支配解释或理解的知识体系提供的知识进行批评就是学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需要持有怎样的预习观,或者说传统的预习方式需要做怎样的改革?这里笔者就当前课改中对预习观的几种批语谈点个人看法,请大家指教。 观点一:“预习就是阅读课本,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 [分析]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要学习或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在预习前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和学习方式,而  相似文献   

12.
网络学与传统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流是网络学的本质。本对网络学与传统学的各种本质差异做了形象描述,大体钗勒出网络学的“体貌特征”,以“流”的形态看待网络写作与网络体的发展,才能正确地去评价它。  相似文献   

13.
在学理论界关于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学本体及学媒介的学语言。本认为,学语言的人价值是“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章从剖析“人”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具体界定了人价值的涵义,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价值的失落,然后着重 指出在学这个国度里,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语言在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闪耀着人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典论·论文》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代表了曹丕对文学的基本看法,是曹丕文学观的理论表述。这种观念是儒家功利文学观的继承,但有所发展。其意义能引导人们给文学以更多的重视,并从创作动机上激发文人的文学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中有一条朱笔眉批: 树处所引十二钗总来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 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三十七页)这条批语如何校读,红学家们意见不同。不少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前处”的误写,这条批语是脂砚对早期批语的修正,有的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副钗”的讹录,还有的认为“树处”是“数处”的错抄。以上三种校读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这三种校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学革命理论是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学”观点,确定了新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学的哲学基础,倡导平民学和贵族学的融合,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楔而引发生命终极之忧,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可逃避,而对章崇高地位的肯定,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白银世纪”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危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是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学:否定和取代苏联学。苏联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