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瓶梅》中出现的“江淮次方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以往《金瓶梅》研究者漏注的部分,以及今人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词语注释》诸书中误注的部分进行了补释。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五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6日至10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大会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百余名专家学者(包括港台和日本的部分学者)聚首吉林大学,对《金瓶梅这部古典名著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研讨。此次会议显示了金学研究的实绩,为明年在枣庄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作了思想上和学术上的准备。一、《金瓶梅》的成书与版本众所周知,《金瓶梅》脱胎于《水浒传》,即用《水浒传》的部分情节和人物来构筑全书的骨架。往往被人忽视的是,《金瓶梅》还从宋元话本小说中汲取了丰厚的  相似文献   

3.
明人袁小修在《游居柿录》中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据目前发现的史料考知,他第一个指明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因承关系。《金瓶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线索,因此它抄引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这就构成了两书的重选部分。在两书的重迭部分中,《金瓶梅》在抄引时作了许多改动,同时又增写了许多文字,这就出现了两书的同中之异。这是研究《金瓶梅》成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的研究者还无人涉足。笔者在此仅作初步的探索。明代嘉靖年间,《水浒传》已有多种刻本传世。《金瓶梅》成书在隆庆朝前后,它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中的聊城俚语俗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 ,《金瓶梅》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本文从中撷取当今仍在使用的部分山东聊城方言中的俚语俗语加以例释 ,略作考证 ,从一个方面为《金瓶梅》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金瓶梅》是“大名士”与“非大名士”的联合创作。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的“夫子自道”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金瓶梅》借抄《水浒传》文字中出现的种种错漏现象,人物塑造、情节描写中的抄袭痕迹,《金瓶梅》全书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等若干方面的考察,为“非大名士”亦即中下层文人参与了《金瓶梅》创作问题,提供了内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四个部分剖论《金瓶梅》寓意:其一,对清人张竹坡《寓意说》进行再认识,肯定其首功,指数其不足;其二,由“符号寓意”入手,指出《金瓶梅》浅层寓意的各种状态;其三,论《金瓶梅》的深层寓意,即事寓、人寓、结构寓等;其四,对从寓意作入视角认识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辨,指出“文本”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三国》写历史故事,人物多取自正史,并无太大改变;《水浒》写传奇英雄,人物来自民间传说,至施耐庵手中虽小有改动,大体仍依原样;唯《金瓶梅》乃劈空杜撰,全无依傍,故人物命名亦花样翻新,颇多创见。《金瓶梅》中的人物,除部分袭自《水浒》,部分来自正史或以当代人物入书,部分移自稍前的话本或戏曲,而更多却是作者虚构的。与《三国》、《水浒》不同的是,《金瓶梅》中的虚构人物,多有于命号中寓深意者,这一点早为张竹坡看破。他在《金瓶梅寓意说》中云:“稗官者,寓言也。其假一人,幻造一事,虽为风影之谈,亦必依山点石,借海扬波。故《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数百,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庶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以成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的地理背景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由《金瓶梅》以宋写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金瓶梅》原著部分所写的东平府清河县是以北宋京东西路东平府须城县为原型的。这一县城乃是路(省)级中心城市,它相当于明代山东省省会济南府历城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金瓶梅》的描写对象、文本矛盾、全书构成。  相似文献   

9.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原型与角色设计,源于《张于湖传》的可能性很大。《张于湖传》与《金瓶梅》有三点关联。《张于湖传》对《金瓶梅》“李瓶儿出身”起到了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原生性及规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问世之后 ,以《金瓶梅》人物为骨架的续书也开始登上古代小说舞台 ,如《玉娇李》、《续金瓶梅》、《隔帘花影》、《金屋梦》、《三续金瓶梅》等。对《金瓶梅》续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 ,将有利于人们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两种“歇后”现象追本溯源地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金瓶梅》中的“藏词”现象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可供《金瓶梅》研究者及汉语词汇史、修辞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虽然和《水浒传》中的武松有血脉贯通的一面,但并非完全照搬。由于两书创作主旨不同,两个形象在书中的地位、作用自然也不同。《金瓶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对武松形象进行了再创造,深化和扩展了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具社会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通过张竹坡批注解读《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理解其中所体现的大悲悯情怀,了解晚明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作者自然主义的描写背后所隐藏的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领会《金瓶梅》的精神实质,从而正解千古名作——《金瓶梅》。  相似文献   

14.
牛芳 《文教资料》2010,(22):11-12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对《金瓶梅》进行研究,有其明显的合理性所在,文化批评的方法为《金瓶梅》的外缘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审美角度和操作方法。但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当前的《金瓶梅》研究中的"文化热",我们仍要保持一种谨慎和反思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小说中,运用歌后语数量最多、运用艺术较高的要数《金瓶梅》了。笔者对《金瓶梅》所用的歇后语作了统计和摘录。今在此基础上,对《金瓶梅》中的歇后语及其运用艺术作些粗浅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通过张竹坡批注解读《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理解其中所体现的大悲悯情怀,了解晚明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作者自然主义的描写背后所隐藏的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领会《金瓶梅》的精神实质,从而正解千古名作——《金瓶梅》。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18.
《废都》在思想内容的深度、艺术形式等方面都不能与《金瓶梅》等量齐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潘金莲和吴月娘等人物具有典型意义,而《废都》中的庄之蝶、唐宛儿、牛月清等人物缺乏典型意义.《金瓶梅》反映的是社会上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心态面貌,而《废都》反映的是社会一隅中某些人的心态面貌.  相似文献   

19.
《读<金瓶梅>故事》唐《文艺报》1989.1.14《<金瓶梅>艺术简论》魏崇新《徐州师院学报》1989.1《<金瓶梅>寓意层次论》田秉锷《徐州师院学报》1989.1《<金瓶梅>是非之我见》宗德生《江西社会科学》1989.1《一部“人情风俗史”杰作》张立德《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9.1《论<金瓶梅>中的花子虚》姜志信杨艳梅《松辽学刊》1989.1《<金瓶梅>疑难词语试释》王汝梅《徐州师院学报》1989.1《谈谈<金瓶梅>的对比艺术》盛坚《徐州师院学报》1989.1《论<金瓶梅>中运用俗语的艺术》周中明《徐州师院学报》1989.1《浅谈<金瓶梅>的语言艺术》周…  相似文献   

20.
在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梦境描写是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产生了比较好的叙事效果。甚至世情小说之最———《红楼梦》中的很多梦境描写都是从《金瓶梅》里借鉴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